2023端午節是幾月幾號農歷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那么大家知道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23端午節是幾月幾號農歷,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23端午節是幾月幾號農歷
端午節農歷時間是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 2113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 5261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 4102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653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傳統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_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三倍工資是哪一天呢
2023端午節的三倍工資是農歷端午節當天。
法定節假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公休日:按不低于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按照標準,6月22日當天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支付加班工資,不得以調休等方式代替。
6月23日和6月24日是休息日,在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加班的用人單位,可以給勞動者安排補休,可不支付加班工資,如果不給補休,則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200%支付加班工資。
在這三天上班的勞動者視為加班,日工資按平均每月計薪天數21.75天折算,小時工資在日工資基礎上除以8小時。
節假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300%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第一個,春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東漢蔡邕《琴操》中記載,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話,大意是:晉國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后來重耳回國登基了,但卻忘了封賞介子推。
為此,介子推有些怨氣,寫了篇《龍蛇之歌》感悟晉文公,隨后就背著母親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喚,介子推拒不下山。后來重耳放火燒山,逼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山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種。由此,后人認為端午節最早是紀念介子推的。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清明節。
第二個,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這個歷史人物,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在此之前,沒有屈原這個人物記載。據聞一多考證,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在這一年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殺。在此之前,屈原被楚王貶黜政治中心,相當于流放到了江南地區。
為此,楚國人駕駛小船,但卻沒能在波濤洶涌的淚羅江上找到屈原。由此,形成了賽龍舟。另外,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尸體,就投了米等很多食物。后來就形成了粽子。
第三個,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是楚國人,后來因為楚國要將他全家滅掉(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后來和孫武成為好朋友,差點滅掉了楚國,并將楚平王尸體挖掘出來鞭尸。
吳王闔廬死后,吳王夫差即位。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建議,斬草除根,但夫差一意孤行同意議和。隨后,越國使用離間計,收買奸臣,最終夫差賜死伍子胥。
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后把我眼睛挖出來,放在都城東門上,看越軍滅吳。夫差大怒,將伍子胥尸體裝在皮革袋子里,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后人由此端午紀念伍子胥。
第四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
勾踐,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和吳國爭霸失敗之后,在范蠡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嘗膽,越國很快恢復實力,最終擊敗吳國。
在恢復實力過程中,越國做了很多事,充滿了陰謀和智慧。但有一條是: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這么做是不讓吳國發覺越國練兵的動機。《越地傳》中對此有記載。
由于勾踐練兵采取的劃龍舟的方式,而如今端午劃龍舟比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因此有人說,端午這個節日,也是為紀念勾踐而設立并沿襲的。
第五個,曹娥(130—143年)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遮天投江自殺。沒想到,五天后曹娥抱出父親尸體浮出水面,世人驚奇。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曹娥父親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于舜江。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體抱父尸浮出水面。
但不管哪種說法,曹娥都被神話了。曹娥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舜江被改為曹娥江,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還有著名的《曹娥碑》一文作為佐證。五月初五就變成紀念曹娥的節日了。
第六個,周處(236—297年)
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人士,“浪子回頭金不換”、“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的就是他。年少時,被稱為“第三害”;后來努力向上,稱為國之棟梁。
史稱,在西晉時期,周處先后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等職,工作勤勉,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等族叛亂,遇害于沙場。
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周處。
端午節吃粽子代表什么寓意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并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后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為粽子的“粽”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粽子,尤其家里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粽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粽子的“粽”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粽子以后,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品嘗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粽子之后,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為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于是家家戶戶都用粽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尸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