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詞語的意思解析
- 拼音:
chéng xiāng- 注音:
ㄔㄥˊ ㄒ一ㄤˋ- 繁體:
丞相- 五行:
金木
丞相詳細解析
基本字義解釋
[primeminister]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詞典解釋
網(wǎng)絡解釋
丞相(官職稱謂)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歷史: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為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并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于丞相。秦國的第1個相國是樛游,后來秦國增設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設置了中丞相,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300多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余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并任丞相,但時間很短。三國和晉南北朝370年間,除蜀和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xù)續(xù),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并不長。區(qū)別:宰相是中國古代對于輔佐君主并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英文
primeminister;
引用解析
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后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戰(zhàn)國秦悼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時廢時設。明洪武十三年革去中書省,權歸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廢。《商君書·定分》:“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唐杜甫《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說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單力弱,故令丞相協(xié)助,奈何偷生無志?”
大平天囯設立的官階,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洪秀全《天朝田畝制度》:“凡一軍一切生死黜陟等事,軍帥詳監(jiān)軍,監(jiān)軍詳欽命總制,欽命總制詳將軍、侍衛(wèi)、指揮、檢點、丞相,丞相稟軍師,軍師奏天王。”
詞語造句
關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寧知山東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載為辛酸。
能當丞相的人,不必最精明也不能最平庸,但必須最可靠。
近日偶感小恙,須靜養(yǎng)月余,朝中之事,盡交丞相主持。各大臣應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不得有誤。
秦朝末年,丞相趙高陰謀篡位,為了排除異己,他想出了一個"指鹿為馬"的花招。此舉既將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將那些不阿權勢、敢講真話的大臣識別出來,以便加以清除,可見其用心之深毒。
大王為了醫(yī)治那蘇妲己的心痛,竟然挖出了比干丞相的心。
曹操正對小喬畫像發(fā)呆,大臣上前道:"丞相,欲望過多,思夢過剩,也會引起頭風癥。"操:"你難道沒聽說過,欲望使人年輕?"。
由于丞相陸秀夫背負帝殉節(jié),奇石成為民族氣節(jié)的寄托景物,透過奇石的摩崖石刻,可以窺見很多奇趣的故事。
宋朝丞相王強對人滿嘴甜言蜜語,不安好心,是個陰謀家、兩面派。
丞相金鑾直諫君,忠肝義膽孰能群。
起名寓意
丞相名字寓指聰明、別具慧眼、足智多謀、精明強干、才智、位高權重、天生麗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