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禮儀風俗
(新娘拜見公婆、婚后的回門與上門、媳婦的地位)
一 新娘拜見公婆
新婚之夜過后的第二天早上,一般都是新媳婦拜見公婆的時候。在古代,這個時候也是有一定的禮儀和規矩的。古代提倡婦女講四行,其中第一條就是婦德,婦德中有一條就是要孝敬公婆。
這一條在我們今天從表面上看來并沒有什么不對之處,但是在古代對公婆的孝敬,有時被強調到不合理以至屈辱人格的地步,則是封建制度下對女子的一種壓迫和不平等對待,這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從拜堂開始,是新媳婦見公婆的第一道禮,然后就是新婚的第二天的拜見公婆。新媳婦初次見公婆時要送的禮物,在古代主要以獻鞋為主,另外附帶一點其它物品。第二天的拜見公婆,要由新媳婦的妯娌陪著,再次拜見公婆尊長。這一次新媳婦要帶的禮物一般是以棗子和茶為主。所拜的尊長,都必須嚴守宗族輩份循序拜見,不得亂了秩序。如果是大家族,還得要請一位熟悉宗族及姻親長輩的人,預先開列一個程序名單,另由一名司儀的人,唱名邀請就坐受拜。對平輩的親戚只半拜,并且他們還要還禮。拜完親戚還要拜賓朋賀客,這一系列程序叫做“分大小”,這一習俗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大致上都是相同的。在江蘇地區,這一規矩到后世有所改變,它將婚后送給公婆的棗和茶,改為婚前拜謁公婆時送給公婆一種用蓮子和桂園等果品做成的甜湯,以表示一種做兒媳婦的謝意。上海浦東地區“分箱布”的習俗,有時也在婚后的 第二天進行,這也是做兒媳的對老人表示的一種孝敬之意。p副標題e
二 婚后的回門與上門
新娘子結婚后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都要回到娘家去一趟,這在中國的婚姻習俗中也是千百年
來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無論漢族抑或某些少數民族都存在這一種習俗。“回門”在古代叫做“歸寧”,或“拜門”、“行拜門禮”等,這是新婚夫婦第一次雙雙回娘家省親。古代第一次省親的日子一般在婚后第三、第六、第七、九、十日或者滿月等時候,日期不定。近代一般都在第一日或者第三日比較多見。新娘從娘家到婆家叫做進門,從婆家回到娘家就叫做回門。新婚夫婦一起回門,取夫婦二人成雙成對的意思,在江蘇北部稱此為“雙回門”,蘇南則稱“回門”。而在常州一帶因是女婿去參拜岳父母,因此叫做“拜門”。安徽淮北地區如果是夫妻二人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就叫做“走頭趟”,這是婚事的最后一項
禮儀,它包含著一種女兒出嫁后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女婿感謝岳父母的恩德,以及讓新娘的父母
看到他們的婚事美滿的意思,同時也有女家的親戚進一步熟悉女婿之意。當新婚夫婦回門時,要依次拜見岳父母及女方各族的尊長等人,然后岳家要設宴款待新女婿,女家的親鄰還要鬧新女婿,。安徽南部地區的習俗是新女婿回門時,還要獻給岳父母“回門錢”,有的地方規定要帶上一只公雞。在現世社會雖然沒有了帶公雞的習俗,但仍然要帶一些酒、水果、點心之類的禮物
回門。新郎返家時,岳父母要回贈他一些糯米和一只母雞帶回,雞與“吉”諧音,取吉祥之意。杭州地區流行著一種叫做“回郎”的風俗,這是一種由女家邀請親友,會見婚后初次上岳家門的新女婿的一種儀式。當地有雙回郎和單回郎、燈彩回郎和不用燈彩回郎幾種形式。單回郎者只需新郎一人去,雙回郎則是夫婦二人一同回去。當新人要回門時,女家還專門準備了合馬(前面已講過)留給新人來拜,新人來岳家后如果拜過合馬,就可以在岳家同宿,如若沒有拜過合馬,則不能。合馬拜過之后就可以燒掉。古代回門,一般都住一月,至少也要住七天,到現代,一般回門都在當天就返回。
四川地區流行一種“回門宴”,也稱“回筵”。這也是新女婿回門時,女家所設的招待新女婿的酒席。這種回門宴一般在新婚第三天舉行,到時由女方家派人去把新婚夫妻接回家來,當天中午女家就盛情款待新人,菜肴一般都選取新婚夫妻平常愛吃的家常菜,如川西農村就是一些回鍋肉、豆花、炒菜和一些家常小吃等等。通常新婚夫婦也要當天返回婆家。當地的習俗認為,新婚夫婦的新房一個月之內不能空著,所以女方家在這一個月之內,不能留新人在家中住,直到一個月以后,女方的父母才可以接女兒和女婿回來同住,這種習俗在當地叫做“一月不空房”。與回門禮相對的還有一種禮儀叫做上門禮,有的地方不是由新女婿到岳父母家來看望老人,
而是由女方家的人到男方家中來看婆家人和新女婿,這就是上門禮。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這樣一種習俗,他們把上門的習俗叫做“送三朝”,或者叫做“送三朝禮”,這種習俗由古代的“暖女”之禮演化而來。在古代,女兒出嫁三天后,心疼女兒的母親就要送一些做熟的食物到女兒的婆家中去,以表示母親的安慰之情。這種禮儀最開始僅限于食物,后來發展到送各種禮品,包括給女兒公婆的禮物在內,它包括花冠、彩緞、禽蛋果物等等。由于送禮的性質有了一些改變,所以后來這種禮就稱為“送三朝禮”。這是在女兒出嫁后的第三天送去,禮品不單單是給女兒的,也有送給親家的。禮品大多數都是以吃的東西為主,數量的多寡則是根據各人的家庭情況而定,但是油、蜜和女紅則是少不了的,油是用來給女兒晚上織布作照明用,蜜表示祝愿小兩口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女紅之類的東西則是教育女兒在婆家要勤于紡織、勤儉持家。當新娘的母親來送禮的時候,娘家的父兄叔伯和舅舅等人也都一起來到男家,男家早已準備好了酒席款待,這種酒席叫做“喝會親酒”。有時候岳父母想上親家的門,可是又受不了見面時禮儀上的錢財應酬,只好采取辭謝正式的邀請,然后改日再偷偷地上門這種方式,這叫做“偷上門”。說是偷上門,實際上雙方暗中仍有接洽,使主人有所準備,只是在禮儀上就要簡單得多,使女家能夠省去不少煩難。這一般只是窮家小戶比較經濟的一種安排。這種習俗一般只在杭州地區流行。現在一些地區的這一禮俗,都在女兒女婿回門時一起進行。
少數民族中也流行回門的習慣,但他們的回門習俗與漢族有較大的不同,表面上他們也是在
婚后第一天或者第三天就回到娘家,但實際上它是一種走婚的性質,走婚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即新娘在婚后一天或者三天后就回娘家,直到農忙或者生孩子時再回來,如果不生孩子則要走婚好幾年,它是一種母系氏族社會的隨母方制度的遺風。如侗族的“三回門”,新娘子婚后不落夫家,要在婆家和娘家之間走三次,稱為三回門,才最后在婆家定居下來,都是屬于此類性質的回門。所以它與漢民族的禮儀性的回門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p副標題e
三 媳婦的地位
新媳婦從進門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與在娘家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這在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幾千年內,大致都是如此。這種不同主要是表現在地位和待遇上。說的比較明白一點,就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系和地位的定位。這種地位和待遇從新娘跨進婆家的門檻的那一剎那起,就開始表現出來了。在江蘇地區這種地位的差別表現得非常明顯,當新娘坐著花轎到婆家后,到門口時要停留片刻,意思是要滅一下新娘的火性,然后在花轎進門時,必須從門口掛著的婆婆的褲子下面穿過,寓意為婆婆必須在媳婦之上,媳婦不得違命。在安徽江淮地區則有一種“塞婆嘴”的習俗,它反映的還是一種媳婦地位低下時,采取一種防范或者制服婆婆的行為。這種習俗的產生是因為在這個地區的民間常有婆婆任意役使兒媳、挑剔兒媳、并挑撥兒子與兒媳關系的不良風氣,使兒媳常常難以做人,因此當地有“新媳婦最怕婆婆嘴”的說法。為了制服婆婆的嘴舌,姑娘的母親在嫁前就用紅布作個荷包,里面裝滿黃豆之類的豆子,叫做塞婆豆,放在出嫁女兒的懷中,帶往婆家,這種紅布荷包就叫做“塞婆嘴”。這大概也是當地的女子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一種被動的防御武器。
在江蘇還有另外一種體現媳婦地位的作法,那就是試新媳婦的手藝。在結婚的第三天時,新媳婦由伴娘陪同進入廚房,祭拜灶神后,將事先別人已準備好的豆腐用刀劃開放入油鍋內煎,這時伴娘要在一邊念吉語和講口彩:豆腐煎得黃,來年生個狀元郎;豆腐煎得跳,新郎坐八轎。
伴娘一邊念,一邊還要為新娘作幫手,以求豆腐煎得好,求得個吉祥如意。當地人認為豆腐的諧音為“陡富”,讓新媳婦到廚房煎豆腐,可以使婆家馬上富裕興旺起來,同時它也是人們希望新媳婦在婆家操持家務要勤快的一種愿望,而新媳婦的地位由此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在云南南部地區還有一種控制媳婦地位的象征形式叫做“新娘鉆胯”,當新郎把新娘迎進家門后,新郎要高高地站在堂屋門口,讓新娘從他的胯下通過,表示從此后媳婦要聽從丈夫的命令,無條件的服從他的管教,按丈夫的意志行事。這種習俗規定的是夫妻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婆媳之間的關系,但總的來說是限制媳婦行為的一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