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稱謂請安禮儀
請安又稱“屈一膝”,在清朝,請安禮儀是很重要的,那么你們知道清朝的請安禮儀是怎樣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請安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清朝請安禮儀
①兵士見到上級軍官應該下跪,但因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并和叩首、打恭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
②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漢族官宦人家,晚輩見長輩,平輩中幼見長,奴仆見主人至親友相見,都行這個禮,所以屈一膝又叫請安。但在衙門或公共場所,則不論旗人漢人都行打恭禮,不能請安。
③男子請安的姿勢: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后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許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許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后蹬腿。
④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安
①“跪安”這個禮節(jié)行于皇宮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之外,常常還要另外召見某些官員,這是屬于密談性質(zhì),不同于朝會大典,所以官員同皇帝不必叩頭。
②召見的程序:先由外奏事處登記,再由內(nèi)奏事處安排在某日第幾起。皇帝吃早飯時(天尚未明),桌上擺好綠頭簽,飯后分起召見。
有合在一起(如與軍機大臣一起)的,太監(jiān)們都退出。內(nèi)奏事處太監(jiān)副食應召官員來到暖閣門前,掀起簾子讓官員進去,太監(jiān)退到殿外。
這位官員進門,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幾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個紅邊白心很厚的氈墊上奏對。奏對完畢,皇帝說:“你下去吧。”于是官員起來跪安,面對皇帝倒退幾步,轉(zhuǎn)身出門。
如果在奏對時有謝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說:“謝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對時說錯了話,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承認錯誤。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見皇太后時,進門要跪安,退下時也跪安。
③太監(jiān)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嬪等主位啟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輩見長輩,奴仆見主人,都要跪安。
④跪安的姿勢和請安的姿勢,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勢,左腿向前邁步。但跪安時右腿須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隨即起來,左腿也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這一連串的動作要節(jié)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請安的要求一樣。
⑤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嚴明以及品官命婦(漢人品官命婦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禮,有一肅、一跪、三叩及六肅、三跪、九叩的儀節(jié)。(一肅是一次肅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當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區(qū)別也是次數(shù)的區(qū)別。
穿朝服、戴朝冠時的叩首和男子一樣。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鈿子,則跪下之后不叩首,只以右手扶兩把頭翅。這里需要解釋的是“肅”。這個動作和女子請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勢,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也是要求不彎腰,不低頭,兩肩平穩(wěn),腰板筆直。
清朝跪拜禮儀
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xiàn)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
1793年,一個悶熱的午后,83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小憩。此時,官員送來了英王的禮物,大多為西方的精巧機械,他觀看之后,頗為高興。早些時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稟的英國使團信件,其中說到,皇帝83大壽時,未及來賀,今特遣使節(jié)前來進貢,因信中“情詞極為恭順懇摯”,他已經(jīng)允準使節(jié)馬嘎爾尼等來京覲見,并命令沿海官員妥善接待。
使節(jié)未到,禮物已先期到達,這讓乾隆相當滿意。因為有了皇帝的旨意,馬嘎爾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級官員的禮貌接待,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大加贊賞,并向中國官員表示:“敝使昧于貴國風俗,今后各事,請各大人就貴國習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決不稍持異議。”
然而,正是雙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禮儀”,卻差一點使英國使團覲見“中國大皇帝”的行動夭折——矛盾就發(fā)生在馬嘎爾尼一行即將面見乾隆的前夕,雙方就朝見禮節(jié)進行商討時,中國官員要求馬嘎爾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禮,而英國使團堅持要行面見本國國王時的單膝跪拜吻手禮。爭執(zhí)激烈之時,馬嘎爾尼甚至以不見皇帝相威脅。眼看原定覲見日期將至,雙方終于達成一致:英國使團官員以單膝跪拜禮見皇帝。
盡管最后乾隆表示寬容,讓馬嘎爾尼行單腿屈膝禮,而其背后的意義則是,西方蠻夷,不知禮數(shù)。既然禮數(shù)不全,其他皆免談。
當然,晚清社會中還有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于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這已經(jīng)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禮數(shù)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來則又顯得繁瑣了。
晚清從跪拜之禮向鞠躬握手之禮的轉(zhuǎn)變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人格基本平等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禮儀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清代開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作為正式禮儀在中國流行。
點擊下頁查看>>>清代宮廷稱謂與禮儀
p副標題e
清代宮廷稱謂與禮儀
清代最講究國法禮儀,官場上的禮度和稱謂言談極有分寸,特別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見內(nèi)外大臣,大臣們覲見、奏對,更要遵守禮儀制度。稍不注意就會“失儀”,最輕者也要罰俸,重者還會降級、丟掉官職甚至判刑,因為這都有禮儀規(guī)章,覲見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禮部的職掌。
現(xiàn)在大量清代題材電視劇(包括歷史小說)中,稱謂言談錯誤百出。我們常見清代題材電視劇中大臣們覲見皇帝或皇太后,動輒稱“萬歲”或“太后吉祥”、“老佛爺吉祥”等,是完全不符合清代禮制的。
清代文武官員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見,應一律跪安,漢大臣必須自稱“臣×××恭請皇上圣安”或“臣×××恭請皇太后圣安”,滿籍大臣則稱“奴才”。皇后、妃嬪、滿漢大臣無論當面或背后都稱皇帝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稱皇帝為“皇帝”。清代歷史上只有極少數(shù)例外。如宣統(tǒng)年間,據(jù)溥儀回憶:“太后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這樣稱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見《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2003年版58頁)。
在旗的滿人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也不會稱“萬歲”。“萬歲”之類是戲劇舞臺上的稱呼,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會這樣稱呼皇帝的。在雍正朝,不要說口頭稱“萬歲”,就是在奏折中出現(xiàn)“萬壽無疆”、“萬歲”字樣,也會受到痛斥,因為雍正最討厭這種阿諛奉承的虛文。清中期以后,皇帝的近侍太監(jiān)、宮女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對死去的皇帝在“爺”字前加年號,如“康熙爺”、“乾隆爺”。太監(jiān)和內(nèi)務府記錄的有關皇帝的檔案也標以《萬歲爺檔》之類。但是,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監(jiān),大臣們是不會這樣稱呼的。p副標題e
至于“太后吉祥”、“老佛爺吉祥”之類的稱謂更為荒謬。皇帝、后妃、滿漢大臣和大部分內(nèi)務府官員、太監(jiān),無論當面或背地都稱“皇太后”。道吉祥是太監(jiān)圈里流行的見面問候語,皇帝、后妃、大臣們絕不會用下層太監(jiān)之間的問候語去稱呼皇太后。在清代,只有某些內(nèi)務府低級官員才會與有地位的太監(jiān)互道吉祥,以示親近。至于“老佛爺”,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監(jiān)與內(nèi)務府官員背地稱慈禧的代名詞,以示受寵和親近,但當面是絕不敢稱呼的(據(jù)記載,也有稱呼“老祖宗”者)。同治年間是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大臣們?yōu)榧右詤^(qū)分,在正式文書中會以尊號加以區(qū)分,如鈕祜祿氏稱“慈安皇太后”、那拉氏稱“慈禧皇太后”“慈安”、“慈禧”均為尊號中的頭兩個字,背后會簡稱“東太后”、“西太后”,但也不會在當面或背地稱呼那拉氏為“老佛爺”,因為這是為禮儀制度所不允許的。
對死去的皇太后,大臣們提到時都要稱謚號,如那拉氏,則稱“孝欽皇太后”。其實,既便太監(jiān)們背后稱“老佛爺”的也是極少數(shù),一般對東、西兩太后會簡稱“東邊”、“西邊”,稱皇帝為“上邊”。“老佛爺”之稱其實并不自西太后始,乾隆皇帝因為壽高,當時近侍、太監(jiān)背后就稱他為“老佛爺”、“老爺子”,但大臣們則不會這樣稱呼。野史記載:紀曉嵐曾在背后稱乾隆為“老頭子”,恰被乾隆聽見,欲加治罪。紀氏機智解釋才使乾隆轉(zhuǎn)怒為喜。真實與否姑且不論,但由此可見大臣們在背后對皇帝也是不能隨便稱呼的。
“老爺子”的稱呼一直到清末還存在,如溥儀的乳母就這樣稱呼他(見《我的前半生》)。
對妃嬪,太監(jiān)稱“主子”。因皇帝的妃嬪不止一位,則在前面冠以封號,如對光緒之妃珍妃稱“珍主”,瑜妃稱“瑜主”,以示區(qū)分。書面行文稱“主位”。至于對皇子的稱呼,也不像現(xiàn)在影視劇中一律稱“阿哥”。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qū)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nèi)務府官員和太監(jiān)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爺”。書面行文則按排稱“皇?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稱“格格”。
大臣們與皇帝奏對時提到死去的歷朝皇帝,也不會說“康熙爺”、“乾隆爺”這樣的話,這是近侍太監(jiān)的語言,如嘉慶皇帝與大臣奏對時提到他的父親乾隆,嘉慶稱之為“皇考”,大臣們則必須稱乾隆的廟號與謚號“高宗純皇帝”。清宮檔案文書也是如此,皇帝在位時標以年號,死去的皇帝則標以廟號與謚號。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慶典在太和殿舉行,皇帝臨朝議政一般在乾清門,臨時設寶座、御案等。但召見和引見官員卻不在此。召見多于養(yǎng)心殿東暖閣,引見多于養(yǎng)心殿明殿。其它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等處,隨皇帝巡狩、避暑而定。如影視劇中地點多模擬太和殿召見和引見,則是不符當時習慣的。
召見須由親王、御前大臣、領銜軍機大臣輪流帶領大臣們?nèi)ッ嬉娀实邸R婍毾冗M名單、履歷折、綠頭簽,一人或數(shù)人覲見。現(xiàn)在影視劇中或見皇帝與大臣平起平坐,或站立談話,這在當時是絕不可能的。召見或引見官員,須先由奏事處太監(jiān)傳旨,直呼被召見人其名,并領進屋內(nèi),大臣進來必須先跪安,口稱“臣×××恭請皇上圣安”,滿人則必稱“奴才”,起立后走到皇帝所坐木炕前,在預設白氈墊上下跪,皇帝問即答。
多人參加召見,只能由領銜者回答,別人不能插話;被召見人也不能相互說話,只有皇帝問到方可回答。不像現(xiàn)在影視劇中給人印象似乎是在開討論會。召見、引見無論時間多長,官員自始至終必須跪奏,直到皇帝允許“跪安”表示談話結束,才可起立后退至門口轉(zhuǎn)身退出。清代只有極少數(shù)人因身份特殊,可以坐或站與皇帝談話。如順治時“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免禮節(jié),康熙時顧命大臣鰲拜賜座談話,同光時議政王恭親王、監(jiān)國攝政王醇親王可站立與皇帝談話。但也不是永遠不變,如恭親王在同治時以議政王身份可站立談話,但進門時也要跪安。在光緒時恭親王只是領班軍機大臣,就必須跪奏了。
跪奏時大臣們與皇帝的對話極其簡明扼要,不像現(xiàn)在影視劇中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因為說話越羅嗦,跪的時間就越長。我們現(xiàn)在看清代檔案召見記錄,一般皇帝問話較多,大臣回答簡而又簡,幾乎沒有廢話。跪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清代大臣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無論奏對何事,必以三語為率,并須簡淺明白。”而且都用厚棉絮做成護膝,以免跪奏時間過長引起疼痛。并且經(jīng)常練習,以免“失儀”(清制君前“失儀”要受處分)。清代筆記載:同光時軍機大臣王文韶年屆70,仍每日在家練習下跪;貴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慈禧做壽前也每日練習三次下跪。不少大臣常因跪之太久,腰酸膝痛直至病倒。所以跪奏時絕不會長篇大論。
另外,清代題材影視劇中召見場面皇帝與大臣往往光頭、便服,這在清代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大臣覲見須著常服補褂朝珠,戴紅纓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著冠。常服是皇帝在宮中正式場合所穿禮服,用為處理一般政務或召見大臣。官員亦如是,按清制穿錯朝服最輕也要罰俸一月,因為這是清代制度所嚴格規(guī)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違背。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無論召見或引見,太監(jiān)、侍衛(wèi)等均不得在屋內(nèi)停留。
清朝的服飾與禮節(jié)
服飾和禮節(jié)是一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最顯露的標志。在明清兩朝才創(chuàng)建起來的天子形象,使龍袍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于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后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qū)別的。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與漢人的服裝大異其趣。清王朝建立后,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以官服為例,馬蹄袖、馬褂是清代官員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補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繡禽類,武官繡獸類,分別按品級的高低,繡以各類飛禽走獸,以突出官員在職能和氣質(zhì)上的要求。與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對襟的,補子也分為兩塊,繡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稱為“補褂”或“補服”,禽獸的花樣與明代也略有差異。由于補子是在成衣后縫上的,對于邊角的加工更為精細,常常配以精致的花邊,突出了裝飾效果。明代的烏紗帽到清代換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暈”花樣的多少,分出單眼、雙眼和三眼的級別。官員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層外三層,行袍、行裳、馬褂、坎肩、補服,重重疊疊,還要佩戴各種朝珠、朝帶、玉佩、彩絳、花金圓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瑪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級限定,連絲絳都有明黃、寶藍、石青之分。用什么款式、質(zhì)料和顏色都要受到禮制的規(guī)范,違反規(guī)定的以犯罪論處。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就有擅用鵝黃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縱容家人穿補服的罪狀,將服飾的等級之別細分到了極致。女裝雖然相對寬松,但精雕細刻無微不至,鑲邊有所謂“三鑲?cè)凉L”、“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在鑲滾之外還在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繡花,折裥之間再用絲線交叉串聯(lián),連看不到的襪底、鞋底也繡上密密的花紋。這樣重重疊疊,無所不在的裝飾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如此繁瑣細密的包裝,是衣冠之治高度細密化的產(chǎn)物,這也使清代的服飾到了難以再發(fā)展的地步。
清朝官員穿的朝服,其實是由旗裝演變過來的: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保暖、便于坐騎。清初開始的制度規(guī)定,官員入朝必須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朝服帶有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區(qū)別身份的標志。帶箭袖的旗袍是滿族貴族平時穿著和旗人百姓的節(jié)日禮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里就只許穿無披肩的領袍,謂之便服。
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于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tǒng)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規(guī)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zhàn)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jié)中的一個規(guī)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后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請安原是明代軍禮中的一項,見于《大明會典》。當時全國各指揮使司、各衛(wèi)所都有這個禮節(jié),稱為“屈一膝”。建州衛(wèi)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遺留下來的綠營中仍然沿襲舊習。本來,兵士見到上級軍官應該下跪,但因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并和叩首、打恭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漢族官宦人家,晚輩見長輩,平輩中幼見長,奴仆見主人至親友相見,都行這個禮,所以屈一膝又叫請安。但在衙門或公共場所,則不論旗人漢人都行打恭禮,不能請安。
男子請安的姿勢:
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后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許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許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后蹬腿。
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