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六是什么節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由于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農歷六月六是什么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漢族的六月六
洗曬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后,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打個泡子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
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洗象日
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墻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贊嘆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回娘家節
六月六徐州的伏羊節場面宏大六,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后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請姑姑”,人稱“姑姑節”,看來與這個傳說也有一定的聯系。
天貺節
六月六明朝,夏天時皇史宬要晾曬皇家檔案月六還被稱作“天貺節”(貺,kuàng,賜贈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的不少地方,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攙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看來,這炒面與這“糕屑”應該是一個意思。
天貺節的由來
農歷六月六“天貺節”(姑姑節),此節日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趙恒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這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貺節”已失去原來含義,而曬紅綠的風俗尚存。
天貺節的習俗與活動
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娘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種用面粉摻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天貺節習俗
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娘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回娘家
漢族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女兒知道后,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有個準備。孤偃放糧回城,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農歷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里,合家團聚。后來傳到漢族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還稱為姑姑節。
女兒回娘家是經常性的,但是什么時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離開,如農忙時節、節日期間,女兒要在丈夫家生活。而農歷六月農閑期間,才為女兒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條件,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因此,婦女回娘家是天貺節的重要內容。此時,小孩也要跟隨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標記。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另外,甘肅榆中在農歷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
曬書
關于天貺節的來歷,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于人間。在漢族民間,傳說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正因為有農歷六月六降天書的傳說,又傳說當天是龍曬鱗的日子,天晴日朗,當時又處于盛夏,多雨易霉,這種多雨天對書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曬。河南有首民諺:“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干,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時從佛寺、道觀乃至群眾家里,都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婦女在此日多洗頭,把小狗、小貓等寵物轟下水洗澡。
在六月六還有一種藏井水的風俗。這種藏水、曬衣是講究夏季衛生的良好民風。
求平安
一年四季,對老弱病殘者最有威脅的季節有兩個:一是盛夏,二是臘月。此時死亡率高,發病者也多,因此在農歷六月六特別注意人畜的安全。山東臨朐地區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見邪”。大象是歷代最受歡迎的觀賞動物,也用于雜技,農歷六月六必為大象沐浴。在漢族民間吉祥圖案中也常以大象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廣西壯族以六月六為牛魂節,此期間為牛洗澡,讓牛休息,喂各種好飼料。另一種方式是施用巫術。在大雨將至之際,如天氣連陰不止,閨中兒女,剪紙人懸掛在門的左邊,稱“掃晴娘”。這是一種比擬巫術,企圖利用掃晴娘把陰云驅散,以期迎來陽光充足的晴天。這種巫術剪紙在中國北方廣為流傳,如隴東地區稱為掃天婆、掃天娃娃、驅云婆婆等等。這些人皆為婦女形象,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作驅云趕雨的姿勢。
此外,在農歷六月六天貺節還有不少娛樂活動,主要是廣東地區有劃龍舟活動。在山東地區認為農歷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因此在節日期間賞荷、采蓮,市場上還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婦女、兒童還喜歡用其花汁染指甲。農歷六月六,又是漢族民間的蟲王節。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產豐收,在六月六還有不少宗教活動。例如遼寧蓋州有八臘廟會,是一種為驅蟲、祈雨的活動。北京善果寺有數羅漢活動,以占卜吉兇。山東漢族民間在農歷六月六祭東岳大帝神,舉行東岳廟會。該日又是麥王生日。當地漢族民間還認為農歷六月六是海蜇生日,當天下雨,海蜇就會豐收。六月間百蟲滋生,尤其是蝗蟲等,對農業是莫大威脅。古代蝗蟲是最大的農業災害之一,人們一方面積極捕蝗,如利用火燒、以網捕捉、用土掩埋、眾人圍撲等方法,盡力消滅蝗蟲;另一方面則祭祀蟲王,如青苗神、劉猛將軍、蝗蝻太尉等,都是各地供奉的蟲主神。同時也利用各種巫術手段驅蟲。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過火把節。從傳統看,它似乎起源于南詔內部的王權之爭,其實與用火防災有關。至今當地人在過火把節時,人們還舉著火把,到田間、地角游行,目的是驅逐蟲災。
農歷六月六開始進入夏閑,婦女紡紗、織布、準備過冬的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