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公祭的意義
清明節掃墓祭祀先祖是后人們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禮敬祖先、弘揚孝道,同時清明節也是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清明節公祭的意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清明節公祭的意義
公祭是為了緬懷曾在國難戰爭中逝去的先烈,從歷史的角度看,當今社會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也多虧有先烈們不畏犧牲,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讓現在的人們過上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是先烈們在水生火熱,疾苦困難時挺身而出,也不會有后代子孫,有多少英雄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安慰,站在了困難的最前面,天災人禍,都需要向這些英雄先烈們致敬。
每年清明,人們為什么要在英雄烈士陵園的那些有名字,或者沒有名字的英雄墓前,默哀、唱國歌、宣讀祭文?為這些從未謀面的陌生亡者送上一束鮮花,或者在墓夯永遠沉默的柏枝上系上白花一朵只為了他們的鮮血肥沃了我們腳下這片熱土,這群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出生命的英雄兒女,值得人們紀念他們:每年清明,南京大屠難同胞紀念館里公祭的人群也絡繹不絕.其中不乏那些侵略者的后代,仟悔他們的先人曾經的罪行:于是,清明祭又衍生出一種懺悔的文化社會內涵。
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約近七萬人遇難,一萬多人失蹤。那一天扯痛了所有黃皮膚黑眼睛人的心。天災無情人有情,地震災區建造了地震遺址公園,并設有祭祀壇,讓人們在清明時節寄托哀思公祭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哀悼去世的人,更在于表達所有活著的人們那一份血脈相連.同為人類的感恩之情。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歌里那樣歌唱的:“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群體中密不可分的一員。”
清明掃墓簡介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
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節上墳方式
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后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
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去世的人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扎上搖錢樹,紙箱,紙柜焚化墳前,現在只是燒些紙錢。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按照民間傳統,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