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詞語的意思解析
時間:
新華
漢語詞典
拔
河
- 拼音:
bá hé- 注音:
ㄅㄚˊ ㄏㄜˊ- 繁體:
拔河- 五行:
水水
拔河詳細解析
基本字義解釋
[tug-of-war]一種體育比賽,兩隊在一條大繩的兩端用力拉,拉過規定的界線為勝
詞典解釋
一種比賽力氣大小的體育活動。參賽者分成兩隊,各持繩索的一端,同時用力向后拉。繩子中間系有標識,能將標識拉過一定界限者為優勝。戰國時稱為「拖鉤」、「牽鉤」,唐時稱為「拔河」。《談征.事部.拔河》:「唐中宗景龍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門觀宮女拔河。《拔河》,戲名也。〈景文龍館記〉曰:『清明節以大麻緪兩頭系千余小繩,執之爭挽,以力弱者為輸。』即今拉軍之戲也。」
網絡解釋
拔河(體育運動)
拔河為雙方各執繩一端進行角力的體育活動,屬于中國的傳統運動項目。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后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2015年12月,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一起申請的拔河(Tuggingritualsand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英文
tug-of-war;
引用解析
我國傳統的一項體育運動。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握住長繩兩端,雙方用力拉繩,把繩上系著的標志拉過規定界線為勝。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拔河》:“拔河,古謂之牽鉤……今民則用大麻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二朋,兩向齊挽,當大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新唐書·中宗紀》:“景龍三年……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宋梅堯臣《江學士畫鬼拔河篇》:“分明八鬼拔河戲,中建二旗觀卻前。”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八章:“這一下,油紙傘變成降落傘,兩人緊緊的把它拉住,像跟頑皮的風拔河。”
詞語造句
起名寓意
拔河名字寓指出眾、上進、人杰、太平、浩大、壯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