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詞語的意思解析
- 拼音:
běn mò- 注音:
ㄅㄣˇ ㄇㄛˋ- 繁體:
本末- 五行:
木木
本末詳細解析
基本字義解釋
(1)[thewholecourseofaneventfrombeginningtoend]∶樹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原委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
(2)[thefundamentalandtheincidental]∶主次,先后
詞典解釋
網絡解釋
本末
本末:詞語本末:中醫術語本末(詞語)
本末是中國哲學史的一對范疇。“本”是指宇宙本源或本體,“末”是指天地萬物。魏晉玄學主張“以無為本”。王弼認為形形色色的個別存在物(有)是現象(末),而在現象之后有更根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體(本),這種“本”、“末”關系是母子關系,“木在無為,在無名,離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老子注》三十八章)。“本”是虛寂的本體,也就是“無”或“道”,“寂然至無是其本矣”,而有形、有名的萬物是從“無”或“道”所派生,故提倡“崇本息末”。英文
thewholecourseofaneventfrombeginningtoend;|thefundamentalandtheincidental;
引用解析
樹木的下部與上部。
漢馬融《長笛賦》:“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挑截本末,規摹彠矩。”唐白居易《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圍。”
始末,原委。
《左傳·莊公六年》:“夫能固位者,必度其本末,而后立衷焉。”杜預注:“本末,終始也。”漢王充《論衡·正說》:“儒者説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説。”晉陶潛《搜神后記》卷四:“奴既醒,喚問之,見事已露,遂具説本末。”《北史·魏拓拔恂傳》:“尚書表收彪赴洛,會赦,遂不窮其本末。”《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元禮把六個同年及從人受害本末,細細與舒有慶説知。”
主次,先后。
《荀子·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后,年穀復熟,而陳積有餘,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本末不能相御,身手不能相使,由是天下鼎沸,姦兇并爭。”宋曾鞏《請改官制前預選官習行逐司事務札子》:“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習勒已定,則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郭沫若《滿江紅·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詞:“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指農業和工商業。
《史記·孝文本紀》:“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后漢書·王符傳》:“本末不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飢寒!”
指仁義和法制。
漢賈誼《過秦論下》:“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絶,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詞語造句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末唯權,戰也。
事物的本末沒有顯示出來之前,一般人是難以認識其本質的。天地運行的玄妙規律,可以通過萬物的變化表現出來。
做事如果本末倒置,我們將得不償失。
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本末是一體的,不可以把本末分開為兩段。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在學校里,學習和娛樂要分清主次,絕對不能本末倒置。
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攝小且粗者而共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學者所不可遺之事。
做任何工作,都有個輕重緩急,且不可本末倒置,不分主次。
為了賺錢而犧牲身體健康,真是本末倒置。
起名寓意
本末名字寓指初心、本心、委以重任、祥瑞、專注、幸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