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屬狗的名人
屬狗人有敏銳的觀察力,注重道義人情。遇突發事件能處變不驚,沉著應對。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歡迎讀者朋友閱讀。
屬狗的思想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祖上原來是宋國的貴族,后因政治變亂,舉家遷到了魯國,寄人籬下,家道中落,到了孔子這一代更加沒落。孔子年青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一類的小官,中年時為避內亂逃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沒過多久,他又輾轉回到魯國,開始整理古籍和聚徒學,創立儒家學派,中途一度官至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參與國政數月,但他仕途總不如意,很快就退出官場,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晚年回到魯國,繼續從事整理和傳授古籍的文化教育事業,編訂了《詩》、《書》、《春秋》等重要文獻,他生前的很多精辟言論在他死后由他的弟子門徒編輯《論語》一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生長的春秋時期,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劇烈變動時期,他贊美西周的制度,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社會物序狀態,常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表示一旦自己掌權,將會朝這信方向努力;他把當時禮壞樂崩,諸侯爭霸的現象看成是"天下無道"的象征加以抨擊,要求克已復禮,這和當時社會發展大勢是不一致的,但這并不表明孔子的思想落后,倒退,因為他念念不忘的"周禮",并不完全是舊時代的東西,其中夾雜了許多他設想的新成份,如舉賢薦能、仁者愛人、三綱五常等思想,都是在奴隸社會的占軀殼下發育起來的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道德準則。
孔子一生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教育方面,他廣招門徒,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而且個人獻身教育數十年,相傳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門徒,他們出身于不同的諸侯國和不同的社會階層,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廣泛地傳播了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他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的經驗,直到今天仍有較高的借鑒價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幾乎成了教育者世代勉勵自己和他人的格言,所以他當之無愧地被歷代的人尊奉為"至圣先師",他創立的儒家思想,經過后世學者的發展,也成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至今仍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人。
黃宗羲(1610年--1695年)
黃宗羲,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號南雷,浙江余姚人,父黃尊素為"東林名士",被魏忠賢陷害,他愛遺命問學于劉宗周。19歲入都訟冤,以鐵錐斃死仇人,領導"復社"成員堅持了反宦官權貴的斗爭,幾遭殘殺。清兵南下,他召募義兵,成立"世忠營",進行武裝抵抗,被魯王任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隱居著述,屢拒清廷征召。學問涉及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無不研究,史學上的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學案》開浙東史學研究的風氣。在哲學上,反對宋儒"理氣在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只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對"測度想象,求見本體,只在知識上立家當,以為良知。"揭露了君主一人私有天下產業的罪狀,作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膽結論。主要著作有《宋元學案》。
屬狗的帝王
李淵(566年--635年)
李淵公元566年出生于北周一個貴族之家,李的祖父李虎曾幫助鮮卑人宇泰在關中建立北周政權,死后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年輕時因祖蔭襲封唐國公,并擔任過州刺史、郡太守和中央衛尉少卿的官銜,后來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成為關隴貴族集團的領袖人物。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以后,李淵審時度勢,看到武已經鎮壓不了農民的反抗,隋朝滅亡已成定局,于是他率眾從太原起兵反隋,他聯絡瓦岡軍李密和其它幾支重多的隋義軍,很快擴充了自己的勢力,617年11月攻占隋都長安,控制了渭水流域,并以反隋首功的面目出現,使很多義軍望風歸附,他打下長安后并沒有急于稱帝,而是立隋煬帝13歲的兒子楊侑做傀儡尊煬帝為太上皇,一舉數得,既巧妙地避開了與尚有相當實力的隋軍主力下面作戰,又可以用這種暖昧的身份招納隋和義軍兩方面的力量,壯大自己的隊伍,這樣,到618年煬帝死后,李淵不論在實力上,還是在聲望和軍事勢態上都處于絕對的優勢,毫無顧忌地廢掉楊侑,自己稱帝,建立了唐王朝,李淵就成了唐高祖。
宋徽宗(1082--1135年)
姓趙,名佶,北宋皇帝,神宗子,哲宗時封瑞王,1100年--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貫等人主持國政,貪污橫暴,濫增捐稅,他窮奢極欲,建華陽宮等宮殿,規定用"王者之制"祭孔,定孔廟大殿之名為"大成殿";又尊信道教大建呂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搜括江南的奇花怪石,稱"花石綱"于京師筑園,名"艮岳",于是階級矛盾激化,河北、山東、江南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底,在"金"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時,傳位于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他同欽宗同被金兵俘虜,北宋滅亡。后死于五國震。在位時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工書畫,正書稱"瘦金書",繪畫長天花鳥。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縣小吏,黃巾起義爆發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擁兵自守,升為別部司馬,繼為長沙太寧,曾依附袁術鞏固勢力,192年在與劉表作戰中中箭身亡,孫堅的長子,年僅17歲的孫策以孫堅舊部為基礎占據江東,不到十年時間便削平江東各方割據勢力,成為江東霸主。公元200年,孫策被刺暗殺,他的弟弟,18歲的孫權便成為江東的新主人。
孫權年輕有為,他注意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贏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東名士張昭、周瑜、魯肅、程普、太史慈等對他"委心而服事焉"穩定了東吳局勢,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與魏、蜀成鼎足之勢,219年,孫權索取荊州,襲殺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229年他在南京稱吳王。
孫權具杰出的領導才能和獨到的政治眼光,還在稱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廣州設立郡縣;242年又派兵攻占海南島,此間還發兵一萬柄橫渡海峽到達臺灣島,基本上統一江南地區。他推行大規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航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始終保持著較強的實力,成為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最后一個滅亡的政權,連同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屬狗的文學家
湯顯祖(1550--1616年)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所居名"玉茍堂",曾拒絕首輔張居正招攬,歷萬歷十一年(1593年)進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上書彈劾大學士申時行,降職為廣東徐聞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縣。又以不附權貴而被議名勝官,未再出任。曾與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后又愛受李贄的思想影響,并和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更滋長了消極出世的佛道思想,在戲曲方面,反對訓古和拘泥于格律,主要作品有《紫蕭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后四種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茍堂四夢》在他的優秀作品里,對封建禮教和當時黑暗政治現象都表示了不滿和抨擊。在《南柯記》、《邯鄲記》等作品中,人生如夢的消極思想都有此表現。
馮夢龍(1574--1646年)
馮夢龍,字猶尤,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齋主人等,是明朝文學家、戲曲家。曾任壽守知縣。清兵渡江時,參加過抗清活動,后死于故鄉。其思想略受市民意識的影響,但基本方面仍屬于地主階級的范疇。重視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所編選的作品中,有少數能對亂散的某些方面持輕視態度。著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此外還編有時調集《桂技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所奏》,筆記《古今談》等,并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并修改湯顯祖、李玉、袁于令諸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寶本傳奇》。
鄭振鐸(1898--1958年)
鄭振鐸,現代作家,著名學者,筆名西諦,郭源新等,浙江永嘉人,"五四"運動爆發時,正在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作為學生代表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并和瞿秋白筆創辦《新社會》雜志。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之一,并曾主編會刊《文學旬刊》和《小說月報》,他同"學衡派"、"鴛鴦蝴蝶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五四"運動后,和茅盾等到創辦《公理日報》,和胡愈之等組織"上海著作人公會",配合參加當時的政治斗爭。1927年至1929年旅居巴黎,回國后,一度在商務印書館工作,1931年先后在燕京大學和暨南大學任教,曾主編《世界文庫》。抗日戰爭時期,和胡愈之,周建人,許廣平等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和《聯共(布)黨史》、《列寧文遜等。抗日戰爭勝利后,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創辦《民主周刊》,建國后,為第一、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曾任另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10月,率我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因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取火者逮捕》、《歷史小說集》、《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圖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議集》、《俄國文學史略》等,并有文學翻譯多種,1959年出版了《鄭振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