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當天有什么講究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年當天有什么講究,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小年當天有什么講究
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餃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為什么小年分南北方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
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區水系發達,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他們的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當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習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中國的東北和華北地區,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地區則要多一些。
另外,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歷十五元宵節。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特別熱鬧;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
過小年的意義
1、首先是祭拜灶君,寄托了老百姓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人們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雞,并且燒香和燃放鞭炮。還有就是“掃塵”了,大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另外,“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寓意把不好的運氣趕走,對未來日子有嶄新的希望。
2、到了這天,就是被視為“忙年”的開始,通過祭祀和大掃除等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把舊的不快除去,為即將到來的大年夜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人們也有一個心理準備進入春節。
小年習俗文化
祭灶王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對聯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飲食
過小年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掃塵土
掃塵土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貼春聯
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
小年的傳統飲食文化
1、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2、面食
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3、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4、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灶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