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春的風俗
“明日踏青興,輸他輕薄兒”“春城兒女縱春游,醉倚層臺笑上樓”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獨愛踏青出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時約上三五好友,飲酒作詩乘興而去可謂好不愜意,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清明節踏春的風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清明節踏春的風俗
踏青是清明節氣的風俗。踏青是指初春時期到郊外散步游玩,是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中國古時將清明節稱為踏青節,踏青也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處于仲春和暮春之交。
在每年的清明節氣到來的時候,人們會邀上自己的好友或者家人到郊外游玩、賞春景,清明節氣正值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候,風景無限美好。清明時節,除了踏青游玩之后,人們也會準備一些事物,在郊外野餐,讓踏青活動更加有趣。
踏青的起源
踏青這項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遠古時期的農耕祭祀中的迎春習俗,這項習俗對于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正值郊游的好時光,人們趁著掃墓的空檔在鄉野山間游玩一番,好不自在。
清明時節踏青好處多
1、改善血液循環: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郊野春游,做些輕微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和筋鍵的活力,靈活百骸,使氣血運轉,冠狀動脈血循環得到改善,是強心最佳法。
2、按摩人體臟器:清明時節,芳草萋萋,心戀崎嶇,信步閑游,全身都會受到震蕩,這種震蕩可以防止血管壁出現沉淀物,加速里面渣滓的散退;有節奏的步行,低頻、適度的顫動,對內臟器官更能起到按摩的作用。
3、調整人體代謝:清明時節,春和景明,大地綠遍,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
清明踏青注意事項
1.提前觀察天氣
當發現墻縫有滲水、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兩三天內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游,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于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清明節吃什么
由于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 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清明節時,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后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后,螺螄肥壯。吃藕是祝愿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