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祭品講究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祭品講究,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清明節的祭品講究
從供品的品種上,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吃食,即點心水果,一類是豬牛羊的肉,簡單點的,一碗紅燒肉也就行了。
從擺放格式上,一般是以按照三或三的倍數的數量關系擺放。
比如,一個盤子中的水果起碼是三個,或者是六個、九個等等,千萬別隨意擺上一兩個。而上供的盤子也應是三個,或者六個等等。
上墳的貢品,一般都是單數,比如水果就是放三種或五種,水果的數量也是單數的,三個或五個。不過,也可以根據每個地方的不同習俗來擺放。
清明節的重要性
清明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個充滿了懷念性的節日,同時清明也適合踏青、春游,所以說清明節是要帶著對親人的哀思來郊游的,在古代有很多清明節的風速習慣,比如這一天不生活做飯,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清明節的重要性主要是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尊親敬祖的傳統觀念,這個核心文化是儒家的傳統文化,清明節的歷史淵源非常長。
清明節的重要性是為了紀念祖先、緬懷親人的節日,這是傳統習俗,同時清明節祭祖也是咱們中華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種美德行為。代表的是現代的人與前輩之間一種和諧的關系,同時也是為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氛圍,這同時還是一種熱愛生命的表現。
清明節的食物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清明節養生常識
一、飲食搭配清補主導
在清明的時候,是強冷空氣與空氣更替之際,此時大家會發現,天氣一會兒陽光明媚,一會兒陰雨連綿,身體方面可能會有四肢麻木,大家在調養的時候,除了要芳香化濕外,也要適度滋補,此時大家需要益氣養血舒筋活絡,以飲食搭配清補主導。
二、換衣服不適合太早
清明節氣的時候,由于氣侯變幻無常,早晚的溫差是比較大的,所以大家在外出的時候,需要準備隨時能夠脫掉的外衣。特別是對于上班族們來說,在出門工作時穿一件大衣,注意保暖,下午感覺比較熱的時候,可脫下,夜里下班回家再穿上,這樣能夠很好的預防流感。
人們在平時說的春捂也是這個意思,一直到了清明節之后,四月中下旬才能換春款。不過大家需要知道春捂的全過程也應因人而異,大家需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決策衣服褲子調整。人們在這個時候,需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隨地調整衣服褲子,留意防凍保暖。
三、留意防患于未然
而變化多端的氣溫非常容易讓人著涼感冒,產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這時也是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腦膜炎等的多發性時節,因此要用心留意天氣變化,調整衣服褲子,及其盡量避免進出公共場合,尤其留意防患于未然。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一、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蕩秋千
清明節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后再拴上彩帶。后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煉身體,也可以借此鍛煉自己的勇氣。
四、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于春秋后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后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后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于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游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參加。《水滸傳》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