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夏至節氣吃什么
夏至這一節氣的到來,向來都是炎熱夏季到來的開端,也被認為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光,要知道,在夏季的食物中,消煩解燥是養生的重點,那么,大家了解到的關于夏至的食物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23夏至節氣吃什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23夏至節氣吃什么
1、熱面
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2、夏至羹
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夏至羹”,民諺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3、夏至餅
夏收完畢,新麥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嘗新的習俗,也有人用麥粉調糊糊,攤成薄餅烤熟食用。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
4、荔枝
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兩者合吃不熱。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癥,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適量。在吃荔枝前后喝一點鹽水或者綠豆水、冬瓜水、生地湯等有解暑的功效。
5、粽子
很多地區到了夏至之后都是有吃粽子的習慣的,并不是說只有端午才吃粽子。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紅棗其實都是比較陽性一點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對人體也確實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6、新麥
山東部分地區,夏至日有煮新麥粒吃的習俗,孩子們用新麥秸編的小笊籬,在湯水中撈取新麥粒吃,既嘗新,又是一種游戲。
7、生菜、涼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開始大吃生菜、涼面了,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欲,但是又不至于會因為過于寒涼而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面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
8、狗肉
夏至吃狗肉主要是流行在我國廣東地區,廣東地區有一句諺語是這么說的“夏至狗,沒路走”,說的就是夏至吃狗肉的風俗。值得注意的是,狗肉性熱,夏至吃狗肉應該適可而止,不要食用過多,以免引起上火等身體不適。
9、莧菜和葫蘆
某些地區夏至當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會到娘家吃飯,舅舅家就會準備莧菜和葫蘆做菜,寓意吃了莧菜就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
10、夏至蛋
湘南的衡陽、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將整雞蛋煮熟,剝殼后加紅棗煮湯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帶,主要是嘉禾、藍山、桂陽于夏至當天早晨起來,將整雞蛋煮熟,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系上少年、兒童的前胸,一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民間以為夏至吃蛋,能強身健胃,行走有勁。諺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爛。”
夏至養生有什么飲食要點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的食物中含有消暑解熱的生物堿,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夏至前后溫度不斷升高,很容易上火或者說中暑,這個時候就需要吃些苦味食物消暑解熱了。
但是苦味食物不能吃太多,不然很容易出現嘔吐、惡心等癥狀。夏至前后可以考慮燉一些苦瓜排骨湯食用,營養又能降火。
2、吃點性寒的、味酸的食物
祖國醫學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炎熱的天氣下,需要多吃一些性寒的、味酸的食物。盡量不要吃辛辣類的溫燥食物,不然很容易上火,誘發咽喉痛等不適。
當然,在吃寒涼食物的時候,也要把握一個度,千萬不能過度,以免導致人體內的正氣被波及而誘發疾病。
3、補充鉀元素
夏至降至氣溫不斷升高,現在的人們正處在炎熱的環境之中,人們會大量出汗。流汗的時候,會帶走一部分的鉀離子,若是不及時補充的話,人體會感到倦怠無力,食欲不振等等。
為此,人們要記住炎熱的夏季,要及時補充鉀元素,比如說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荔枝、草莓),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茶水,既能夠補充鉀元素又能夠消暑。
夏至節氣的簡介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斗指午;太陽黃經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夏至這天過后太陽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北緯23°26')向南移動。對于我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于我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經過南返的太陽直射后才開始逐日降低。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因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形成雷陣雨。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俗。
夏至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