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吃梨有什么說法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驚蟄吃梨有什么說法,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驚蟄吃梨有什么說法
1、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
3、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4、蘇北及山西一帶有驚蟄全家吃梨的習俗,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驚蟄為什么要吃梨
驚蟄節氣到來,這個節氣萬物復蘇。而且驚蟄時節的時候,溫暖的天氣剛剛回歸,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在中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古時候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一整年之中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有很好的寓意。
驚蟄有哪三候
一候桃始華
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而所謂桃始華,指的是驚蟄之日,氣溫回升,空氣濕度增大,桃花開始盛開。
二候倉庚鳴
倉庚即黃鸝,黃鸝鳥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開始鳴叫。
三候鷹化為鳩
春天的時候,斑鳩進入求偶期,每天鳴叫不停。而這個時候,猛禽鷹已經進入繁育后代的時候,都躲了起來。人們看不見鷹,就看見斑鳩在眼前晃來晃去,就以為斑鳩是鷹變的。
驚蟄養生原則
早睡早起去“春困”
驚蟄要早睡早起,以去春困。“春困”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驚蟄要遵循自然規律。早睡早起,睡前用熱水泡腳,并按摩足底涌泉穴,以促進睡眠。晨起可站在陽臺或窗前,充分舒展身體,微睜雙眼,凝視屋頂,然后雙眼微閉,將雙手搓熱,捂在雙眼上片刻,反復21次,可以保養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干澀。白天多到戶外曬太陽進行日光浴,可以養人體之陽氣,預防春困。附:《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
“春捂”保暖防感冒
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御寒的衣物,感冒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突然著涼時被感染的。在天氣回暖時,要適當地減少衣被,天氣轉寒時則要適當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煩。應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加減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風寒濕氣的侵襲,預防感冒。穿衣要下厚上薄。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時暖時寒,而人體腠理也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便會減弱,所以,春天尤其是初春時節不宜過早除去厚衣。《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
預防疾病莫大意
驚蟄后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在內的微生物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因此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驚蟄的傳統習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吃梨
在民間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后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