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寓意和習俗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表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是踏入了高溫和悶熱的夏季,是夏天的開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夏的寓意和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夏的寓意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夏時節,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真正意義上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若按我國現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這個節氣的到來象征著我們正式的告別了春天,開始步入炎熱的夏季。立夏之后全國各地的日照時長將慢慢的增加,同時雷雨天氣也出現得更加頻繁,氣溫也在穩步升高中。
立夏通常在每年的五月初,也就是每年公歷的5日、6日或7日,這個時候正是農作物茁壯生長的時候,若雨水部充沛時,要主動的給農作物澆灌,以免它們因為干旱而長勢不好。
立夏節習俗
斗蛋
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用冷水浸上數分鐘,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彩色絲網袋掛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斗蛋。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嘗三鮮
無錫有“立夏嘗三鮮”習俗,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常熟則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咸蛋、螺鰤、熄雞(微火煨熟,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飯
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蛋形如心,吃了蛋使心氣精神不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像春筍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吃筍和蠶豆及青梅、茶葉蛋、蠶豆,認為可防“疰夏病”(每逢夏天人會清瘦、無力)。再是吃軟菜(君踏菜),說吃后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南方立夏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烏米飯也是立夏一大美食:先把烏樹葉搗爛,冷水中浸泡后去渣,再將糯米浸入烏葉汁浸透變成黑色,放入鐵鍋蒸熟,撒上白糖即可。
野炊
嘉興有立夏燒野米飯的習俗。野米飯一般為兒童結伙舉辦,各家湊柴米,從田中采摘新鮮蠶豆,在野外搭鍋燒煮蠶豆飯(也有加入少量咸肉、春筍的)。在湖州,村里兒童三五成群,去村外燒野米飯,米是向各家討來的百家米,菜肴可到任何一家田地上采摘蠶豆、豌豆(不算偷,但不準只采一塊田,要多跑幾塊田頭),有的兒童下河灘捕魚,女童支好鍋,拾好柴。認為吃過野鍋飯,不疰夏,人也變得聰明、勤快。德清農家在十二月十二蠶花生日時,用米粉捏成小狗數只,掛在通風處陰干,俗呼“立夏狗”。等到立夏節燒野鍋飯時,將米粉小狗洗凈,與野鍋飯同煮食,據說兒童吃了體質比狗還要強健。大人在家吃立夏酒。這一天市場上有麥芽糖餅供應,也有自己做的。
七家粥
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有的還往里面加點荷葉、綠豆,醒脾開胃,消解暑熱。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茶,備了果品餅餌,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這些儀式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是吃了這些粥,喝了這些茶,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做夏、“鼎邊糊”
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干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后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立夏節氣的特點
1、氣象變化特點: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來的預告,并不是意味著“入夏”。氣象學對于入夏有嚴格的標準,若一個地方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才能確定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2、物候現象特點: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說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3、農事活動特點: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制。
立夏節氣寓意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夏季的標志,寓意“告別春天,夏天的開始”。同時,從立夏的民俗中也可以看到,立夏除“疰夏”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也給立夏添上另一層養生的含義。
南方立夏吃什么傳統食物
立夏蛋
江浙滬地區會吃咸蛋立夏這天還要吃蛋,叫“補夏”。最好是咸鴨蛋,因為咸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立夏蛋”是立夏當天最經典的食物,吃了可以預防暑天常見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軟等不適。立夏蛋可以是煮雞蛋也可以是咸鴨蛋。煮雞蛋的話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而咸鴨蛋則含有豐富的鈣質和鐵質,可以嘗試一下。
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后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說,這個風俗源于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民間還有傳說,立夏吃了烏米飯,夏日不會蚊叮咬,還不容易中暑。烏米飯原為漢族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七家粥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嘗三鮮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