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為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交節,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古詩有云“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按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一個庚日10天。
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歷書上還規定:“立秋”節氣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即第三伏)開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夏至有什么物候特點
夏至物候: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蟬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夏至是天道陰陽的轉折點。地法天,物至則反,物極必反,夏至之后,大地上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則開始衰退。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而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嗎
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時間越長,北回歸線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奇景。
夏至的“至”是“極”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長至”。過了夏至這天,太陽的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也就逐漸變短了。
夏至有什么特點
1、梅雨季節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2、對流天氣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3、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由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日變短,黑夜逐日變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
4、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