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有青團、馓子、棗糕、粽子、雞蛋等。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清明節的傳統食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青團子
青團作為清明節這天最重要的傳統美食,不同地區的人們所制作的方法也不一樣。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艾葉(也可以用其他綠色菜葉代替)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清明果
除了青團以外,在清明節當天,部分地區的人們還會使用清明果。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做成碧綠色的面團,鮮嫩欲滴。清明果的餡也是很講究的,制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來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清明螺
除了青團和清明裹在清明節期間,我國還會有部分地區人民會使用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清明節的寓意:緬懷先人表達哀思
世間人們對于神和鬼的說法都持不一樣的態度,有些愿意相信今生來世,但是有人卻覺得這是非常荒謬的。人們對于已逝親人的懷念之情,在清明節掃墓活動中宣泄出來,有利于身心健康。唐代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生動形象寫出了人們在清明節緬懷先人、表達哀思的情景。
清明節的寓意:言傳身教追思先人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掃墓和踏青,而掃墓活動是傳承孝道好時機,能夠培養后人對長輩的孝敬之心和對已逝先人的尊敬懷念之情。在一些地方,每年農歷七月上中旬要舉行接祖先回陽世家里探親的儀式,七月初期接回家,七月十四、十五送祖先回“陰間”。民間有云:“年年有個七月半,前人做給后人看。”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記先人之苦、先人之功、先人之德。清明節掃墓,一般要帶上孩子,也有這個意義。許多孩子,通過掃墓這個活動,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