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傳統食俗有哪些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俗,國人都是知道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其它飲食習俗嗎?由于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其端午節食俗也不一樣。那么,端午節還有哪些食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端午節傳統食俗有哪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端午節傳統食俗
吃打糕
吉林延邊地區,端午節均有吃打糕的食俗。打糕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混合,放置于大木槽里,用長柄木錘打制而成的糯米糕。食用打糕,寓意福氣綿綿,年年升高(糕)。
吃煎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吃煎堆。該食品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與其它配料調成糊狀煎制而成。據傳說吃了前堆可防連綿陰雨。
吃“五黃”
河南民間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黃鱔、黃魚、咸鴨蛋(蛋黃是黃的)、黃瓜、雄黃酒。端午節吃五黃有避邪祛署的作用。
滾吃(雞鴨鵝)蛋
這一食俗在全國各地均流行。長輩將煮好的蛋,放在兒童的肚子上滾動,然后剝掉外殼讓兒童吃下,據說可以免去兒童肚子疼。
喝雄黃酒
從前,我國大部都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是用雄黃(一種礦物質中藥材)研末與白酒混合泡制而成。端午節飲此酒,可驅邪解毒。(現代研究發現,雄黃酒有毒,所以要謹慎飲用。)
吃艾饃饃
不少的地方端午節,均用艾葉與米粉或面粉一起蒸饃饃。艾葉氣味方香,能驅蟲殺菌,食用艾饃饃能驅病除瘟。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農村,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用大蒜與雞蛋放在一起煮,供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在煮大蒜蛋時,還加上幾片艾葉,早餐既吃雞蛋,也吃大蒜,同時還有油餅。這種吃法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桃、菜豆和茄子
臺灣端午節吃桃、茄子和菜豆。寓意生活圓滿甜蜜。
吃茶葉蛋
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鹽水蛋和茶葉蛋吃,并將蛋涂上紅色,再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蛋,掛在兒童脖子上。寓意孩子會逢兇化吉,平安順利。
吃“五紅”
在揚州一帶,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五紅——紅莧菜、紅心咸鴨蛋、雄黃酒、河蝦、紅色燒鴨。食用這些菜肴,可避邪消暑。
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后,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劃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后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于“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
“粽”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