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立秋是什么意思
根據了解,“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暑去涼來,莊稼成熟的時期。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2023立秋是什么意思,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3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表示炎熱的酷暑逐漸退去,天氣逐漸涼爽,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每年公歷8月8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由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物候
一候:涼風至
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偏北風會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然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會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立秋時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立秋習俗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關于立秋節氣的詩詞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
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
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
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
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夕懷夢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飆起,閑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里,云水長洲城。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風似雨馀。
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后一日涼風蕭瑟便若感人》
[宋]宋庠
倏忽徂炎罷,驚秋自此辰。
殘蜩空愛露,孤扇欲辭人。
嵩少千尋嶺,滄浪萬里津。
如何一乘興,煙策弄飚輪。
《立秋後》
[宋]蘇轍
伏中苦熱焦皮骨,秋後清風渥肺肝。
天地不仁誰念爾,身心無著偶能安。
詩書久為消磨日,毛褐還須準擬寒。
謾許百年知到否,相從一日且盤桓。
《立秋夕》
[宋]武衍
水花香弄晚風清,閒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覺,一天星濕露華明。
《立秋二絕》
[宋]范成大
其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其二
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
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立秋》
[明]夏云英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閑自理空侯。
《立秋》
[清]乾隆
通閏立秋早,況在深山中。
蟲鳴莎底急,風來樹上雄。
益覺秋信佳,曠覽極長空。
白帝有神權,素宇無纖蒙。
匪惟契靜懷,更用占祥農。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納蘭性德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
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
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
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
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
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
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