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民間小故事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民間小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元宵節民間小故事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后,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于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里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南北方元宵節的差異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元宵節吃什么食物好
1、湯圓
在我國南方地區,不只是元宵節,哪怕大年三十、春節,湯圓也是必吃美食。傳統的湯圓以馥香軟糯的糯米面為皮,包入花生、黑芝麻等甜蜜餡料,軟糯清甜、馥香怡人,是南方地區最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近些年,隨著湯圓的發展,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已經成為了全國人民過元宵節的必吃美食。而且,種類也更豐富多彩、形形色色:有水晶湯圓、彩色湯圓、肉餡咸味湯圓等,餡料更豐富、色彩更絢爛,讓人大開眼界、大飽口福。
2、元宵
可能很多人認為,湯圓與元宵是一種小吃,只是南北方不同的叫法罷了,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湯圓與元宵可不只是南北方的地域差異,還有個頭、制作方法等很多區別。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皮包入餡料,然后在手心里團啊團;元宵則是先形成方形固態餡料,然后在糯米粉里面滾啊滾。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一般湯圓個頭較大,而元宵則個頭較小。
3、餃子
在過去,我國北方地區元宵節吃什么傳統美食呢?當然不是湯圓了,“好吃莫過餃子”,在北方人眼中什么也抵不過一頓餃子,過元宵節亦是如此。一般在元宵節這天,北方地區每家每戶都要包餃子吃,俗稱“過十五”。在我國南北方交界地區,則是餃子、湯圓都要吃,在民間也一直有“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包湯圓”的說法。
4、元宵油茶
我國有些山區,則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說法,扁食指的就是水餃,而打油茶則是類似于一種加了菜、水果的咸粥或甜粥類面食小吃。過年期間,人們天天大魚大肉,到了元宵節,估計沒有什么比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油茶更讓人心曠神怡的了。好喝又暖胃,特別是過年期間容易上火、厭食,吃飯沒胃口,看什么也膩,這時候一碗油茶是最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