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民間傳說
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民間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元宵節的民間傳說
伴隨元宵佳節流傳至今的,除了節日各種習俗外,還有許多關于元宵節的趣聞,這些趣聞表達了人們的愛憎及幽默。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中國民間十分流行的諺語,其出自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
唐朝有一個叫田登的人,在他任州官時,特別忌諱別人提他的名字,因“燈”與他名字的“登”諧音,所以全州人為避諱,把“燈”稱為“火”,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官府張貼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田登平日一向為非作歹,人們就結合“放火”的字樣,總結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來比喻統治者可隨心所欲做壞事,而老百姓的正當行為卻要受到限制。
宋朝有個人叫蔡君謨,在他任福州知州時,為了粉飾太平,命令元宵節每家必須點七盞燈。當時有一個叫陳烈的人,做了一盞徑達丈余的大燈籠,并在上面題了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陳烈的這首詩在當時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對于民眾這種委婉的諷勸,蔡君漠不敢再違背民意,回府后即下令罷燈。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后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故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不想話剛一出口,就被袁肚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凱就給手下的人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不許再說“元宵”二字,而只能說“湯圓”。后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 “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起源于哪個朝代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傳統美食
1、湯圓和元宵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制作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湯圓的內餡甜、咸、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干果為主。
2、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3、元宵茶
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4、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叫面茶。
5、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說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節張燈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來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這天晚上,游玩觀燈的百姓不計其數。大家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始于南宋。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
6.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元宵節的禁忌
禁忌一:不殺生
元宵節作為一個和家團圓和和美美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是不可以殺生的,如果見血的話,代表的是一個非常不詳的征兆,所以大家一定要禁忌殺生,才不會有破財及病災的發生。
禁忌二:不洗頭發
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是同一個字,所以說,如果在元宵節當天洗頭發的話,容易造成一年里都存不下什么積蓄。
禁忌三: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
在元宵節當天,大家都是開開心心的,所以在當天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民間傳說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你接下來的一年里霉運纏身。
禁忌四:不要把錢借給別人
元宵節當日,我們提倡大家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因為如果把錢借給別人的話,會把你的運氣給借走,這樣來年運氣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禁忌五:元宵并非人人皆宜
在元宵節吃元宵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習俗,并且由于元宵甜膩、軟、好入口的特點,深受很多小孩子和老人的喜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并非人人皆宜,特別是老人、嬰幼兒、病患者應少吃,因為湯圓不宜消化,吃多了可能會引發胃痛、胃脹、燒心、腹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