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的來歷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而正月按照農歷紀法就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之為“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春節過后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僅是全球華人都過的節日,而且也有著較為悠久的由來歷史。其實民間自古以來就有著“開燈祈福”的傳統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經試過的燈盞放入河水中,向神靈祭拜祈福。
隨著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流入,“開燈祈福”的這一習俗,則又帶有了“燃燈表佛”的意味。等到到唐朝的時候,中西方文化進一步密切交流接觸,佛教已經成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萬家百姓,都在正月十五“燃燈拜佛”,由此,元宵節張燈結彩于是就成為法定之事。不過,正式的“元宵”的名字,還是在唐末的時候得以形成,在宋代稱其為“燈夕”,清朝則是“燈節”。
據傳說在很久很久之前,兇禽猛獸非常的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的生氣,立即傳旨下去,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非常的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百姓受難,于是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類。眾人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后,就如同晴天霹靂,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之后,有個老人家想出了一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五的這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的話,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于是就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這天晚上,天帝往下面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于是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特點
元宵節的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有時比春節還熱鬧。在元宵節這天,基本上白天也是像集市一樣,非常熱鬧,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也比平日多了許多。
到了晚上,萬家燈火闌珊,掛燈籠,放鞭炮、放煙火等簡直就是一場精彩的演出。元宵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樂在其中。
元宵節的經濟價值
每年除了春節之外,元宵節這天是商鋪最為熱鬧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元宵節之前一兩個刑期,周邊的酒店基本上都會被訂滿,超市賣貨也異常火爆。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朋友聚餐,如果大家的時間都安排不到一起的時候,人們就會選擇在元宵節這天一起聚聚餐。
因此每年到了元宵節無論是酒店還是超市等店鋪的熱鬧程度與除夕很相似,因此元宵節在帶來幸福與快樂的同時,也給各種商家店鋪酒店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價值。
元宵節的意義是什么
元宵節的意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農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或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組織人們最熟悉的元宵節和元宵節。
節日期間吃餃子的習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據記載,唐代元宵節吃了“繭”和“圓角”。在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達寫的詩《沸騰的浮子》中有“星燦烏云,珠蕩在渾水中”。
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的民間習俗。元宵節由糯米制成,可以是固態的也可以是餡的。塞滿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原料等。食用時可以煮,炸,蒸或炸。最初,人們將這種食物稱為“福圓子”,后來又被稱為“唐端”或“唐圓”,甚至到明代,“元宵節”的名稱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元宵節的慶祝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送花燈
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舞獅子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