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理發的故事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傳說這一天是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老百姓要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龍抬頭理發的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龍抬頭理發的故事
因為在清朝的漢族人是被迫剃頭的,每到正月親人團聚就會一起思舊,后來就傳成了“死舅”的諧音,也就是說“正月里剃頭死舅舅”,因此沒人敢在正月剃頭了,而二月二正好是龍抬頭的日子,為了圖個吉利就在這一天剃頭了。
關于理發,北方地區普遍流傳“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說。但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稱,這其實是一種誤傳,“死舅”是“思舊”的諧音,清朝初期漢人以正月里不剃頭的方式懷念明朝,但又不敢公開與下達“剃頭令”的清政府對抗,就有了上述說法。據記者了解,北方民間在正月里不剃頭,大多是忌諱“死舅舅”,沒有舅舅的人則不存在這種顧忌,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正月里剃頭的人也在增多。
過去清朝的漢人是被迫剃頭的,尤其每年正月,親友團據,看到大家都被剃了頭,忍不住思念舊日大明河山,因此就有了正月剃頭“思舊”的說法。后來就傳成了北方人所說的“正月里剃頭死舅舅”,這么不吉利,誰還剃頭呀!所以二月二正好是“龍抬頭”,就圖個口彩,叫“剃龍頭”了。
除了討吉利,還有禁忌方面的原因。在上海一家理發店工作的哈爾濱人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在北京、河北等地從事理發行業,當地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所以臘月底的生意異常火爆,員工從早忙到晚,正月里的客人寥寥無幾,有的老板干脆給員工放假、關門歇業,甫一出正月,特別是二月初二這天就又會客人爆滿;但他來到上海后發現,年前年后客流量的變化沒有一冷一熱這樣懸殊。
龍頭節名稱的來源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龍抬頭的飲食習俗
1、食龍耳
所謂龍耳就是餃子,因為餃子形狀既象元寶又象耳朵,因此在二月二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舊時,我國北方地區的百姓每逢年節都要吃餃子,因為餃子在平時是不易吃到的,只有到了過年過節才能吃到包著肉菜的餃子,一方面解饞,一方面討一個好彩頭。因為餃子里既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希望自己能天天有財。
2、吃春餅
吃春餅也叫做“吃龍鱗”,因為手掌大小的春餅就像是一片片的龍鱗一樣。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3、吃炒豆子
在我國西北、山東等地有二月二吃炒豆子的習俗,稱為炒蝎豆。據說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山東鄆城等地稱作“炒蝎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干,到二月二天炒好。有的蝎豆還粘上糖面,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塊炒,花樣甚多。吃蝎豆不僅可以辟蝎,傳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因此各家會將自己炒的互相換著吃。孩子們走到哪家,便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
4、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過去人們常用食療的方法來抵御百病,因為芥菜中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龍抬頭吃什么傳統食物
1、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3、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4、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龍抬頭有什么風俗
1:引錢龍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引錢龍的習俗。二月二日這天一大早,人們便從井里河里挑回水來。等水缸滿后,用簸箕盛灶灰從大門外曲曲折折撒進院內,直到水缸,再繞水缸撒一圈。人們對這一活動寄托著兩個愿望:一是引回了“錢龍”,象征著有錢、富貴,這一年生產興旺發達,生意興隆昌盛。二是認為引回了龍,蛇蝎百蟲都不敢出動了。那時候由于醫療條件差,“百蟲”肆虐,疾病流行,人們以軀百蟲而防病,求得一家人身體健康。
2:剃龍頭
民間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但每到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無論老少,都要理發,稱為“剃龍頭”。
民間有正月不理發的說法,從過年時剃的頭,到二月二日大體上是一個多月,頭發又已長長,正是剃頭的時候,人們把剃頭說成是剃龍頭,加上一個“龍”字,以取吉利。據說在這一天剃頭,可以使人健康,像龍一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騰飛,將來必能飛黃騰達。
3:畫倉子
有句諺語是“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在龍頭節這一天,我國北方的很多地方流行“畫倉子”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在打谷場或庭院里畫倉子。畫倉子的習俗是為了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糧食滿倉。有的地方還用紙剪成雞或貓,用松樹明子煙熏后,貼在墻上,取意雞吃蟲子,貓捉老鼠,以避蟲、鼠破害糧食。
4:照房梁
俗語云“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農歷二月二,天氣逐漸轉暖,民間傳統習俗,講究在這天打掃房舍,清潔衛生,驅逐害蟲,故有“二月二,熏蟲兒”的說法。其作法是在二月二這天,點著過年祭祀時剩下的蠟燭,照射房梁和墻壁,以驅逐蝎子、蜈蚣等蟲子。將要復蘇的蟲兒,被蠟光晃照后,會自動掉下來,即可驅滅,以達到消災防病,保證健康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