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
據悉,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
臘八粥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補氣、安神、養血等效用。然而。民間對臘八粥更是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
一是祈豐收、祈子。即將粥涂抹在果樹花木之上,祈祝多產果實、枝繁花盛。在湖北,若有不結果實的果樹,人們便用斧子在樹上砍個口子,將粥涂在口子上,稱為“喂樹”,以此祈果。
二是增福、辟邪、避瘟疫。在河北張北,要將臘八粥涂于墻壁、樹木、門環等處,以驅邪。
三是祛病。在湖北黃岡、新洲,人們認為此日為翻痢菩薩生日,吃臘八粥可免生癲痢。
四是驅寒。臘八粥溫暖滋補,有較好的驅寒之效。在山西和順。臘八粥也稱“防風粥’,說是可以御寒。
臘八節的寓意
(一)表達祈求豐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臘八節借“臘祭”之名,表達了農民對來年豐收的一種美好祝愿。人們用收獲的各種農作物來祭祀祖先神明,感謝祖先對他們生活的庇佑,同時也祈求來年能夠風調雨順、六蓄興旺、五谷豐登。
(二)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
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里有這樣一句話: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知道臘八粥食材的豐富,還有農民豐收的喜悅。
(三)營造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沈從文的《臘八粥》那篇文章里,我們感受到了在臘八這一天,人們做臘八粥、喝臘八粥一家人在一起的濃濃親情。而做好的臘八粥贈給親友,在饋贈與接受之間,這也加深了親友之間的感情。
(四)蘊含追求健康的養生之道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食材非常豐富,不僅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還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消煩止渴等功效,可以說是養生的首選。
臘八粥的由來
臘八粥的由來,據說和釋迦牟尼修道成佛有關。據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在他決定放棄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牧女,牧女給他呈獻了乳糜,他喝了之后,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修成正果。為了紀念此事,佛教徒就在這一天舉行法會,用米和一些果物煮成粥供佛。這個粥,就被叫做“五味粥”,又名“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就把粥送給門徒和善男善女們。到了宋代,民間就逐漸形成了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傳說當年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盡苦痛,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無奈之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等很多種五谷雜糧。
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用水煮了煮熬成了一大碗“五谷粥”,恰好那天又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五谷粥”為“臘八粥”。
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艱苦有特殊的日子,于是他把那一天定為“臘八節”,又把自己那天吃的“五谷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也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后經歷代演變,才逐漸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相傳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無收獲,靜思太過,餓暈在菩提樹下。一個牧羊女路過看到,便以乳糜給他吃。釋迦牟尼吃完乳糜后氣力恢復,繼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后,終于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表達像佛祖那樣艱苦修行的決心,各地佛寺在臘月初八舉行浴佛會誦經,并用谷物果實等熬粥供佛,贈予門徒和信眾以紀念佛祖。這就是臘八節由來的另一種傳說。
臘八節是什么節日
臘八節是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在臘八節到來時,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增加很多的美食,因為各個地方的生活差異,所以美食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只要你去的地方多了,就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