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
臘八節借“臘祭”之名,表達的卻是農事勞作一年的人們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臘八節的民間小故事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同時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飲食注意事項
一、豐富食材巧搭配,營養安全記心間
臘八粥是由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其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蕓豆等)。隨著飲食種類的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臘八粥的食材也愈發爭奇競巧,花樣翻新。
(一)食材選擇多。建議在白米等精細食材的基礎上,適當搭配一些糙米類、雜糧類等谷物。這樣粗細搭配不僅吃起來更有質感,而且可以攝取更豐富的營養物質。臘八粥中的豆類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賴氨酸含量也很豐富,與大米等谷物搭配起來可形成有效的營養互補。同時,適當添加堅果類和干制果蔬類食材,不僅可以豐富營養,還可以調節口味。
(二)選購有竅門。消費者應到商超、農貿市場等正規渠道選購無霉爛、無變質、無哈敗味的食材。如購買已搭配好可直接熬制的包裝食材,應注意觀察產品是否在保質期內,包裝是否完整無損。
二、科學熬制很重要,避免營養丟失掉
家庭熬制臘八粥簡單易行,但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食材處理時,要對不同食材依據其特點進行清洗、浸泡、剝皮、去核、精揀等操作。例如豆類等不易煮爛的食材,需要在煮前充分浸泡,煮后才會更加柔軟可口。
(二)民間有熬煮臘八粥時加食用堿的習慣,認為這樣熟得快并且粥的稠度好。但是這種做法容易造成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流失。專家建議熬制臘八粥時不要加堿,巧用電飯鍋和電壓力鍋的“雜糧粥”功能,就可輕松煮出美味的臘八粥。
臘八節為什么喝臘八粥
1、祈福
我國古代的天子國君在臘八節要進行臘祭,祭祀八谷星神,慶賀豐收;禱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民間則要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感恩這一年來的恩澤庇佑,并祈求來年繼續施恩。
古時干物稱臘。到年終十二月祭神時,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變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來供品由原來的各種干物,逐漸演變成臘八粥。
2、行善積德
舊時,大戶人家往往會多多地熬制臘八粥,將臘八粥施舍給窮人、乞丐、孤寡者,在這寒冷的冬天,熱騰騰的臘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對窮人是一種享受。
而對施舍者來說,也是一種功德。
3、聯絡感情
祭祀完后,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有互相贈送臘八粥的習俗。你家送過來,我家送過去,送的人要客氣地說是請對方嘗嘗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興地道謝。
也許這家的臘八粥中多得是豆類,也許那家的臘八粥中多的是谷類,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嘗臘八粥的過程中,一起分享收獲后的喜悅,加深親友間的感情。
臘八節有哪些傳統活動
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吃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喂樹
在甘肅隴南康縣南部白楊鄉的一些農村過去還有喂樹的風俗。喂樹是為了樹長得快,多結果子。常喂的樹主要是核桃樹。這類樹根深,長得粗壯,枝繁葉茂,結果多。喂樹時把米飯、包谷珍珍蒸熟,用斧子將樹根部砍兩下,然后塞上去。一邊往上塞一邊自言自語:“肯結吧?肯結;不落吧?不落!”(肯結,方言,意為繁殖能力強,結果子多)祈求多結果子,不到成熟收獲不會輕易剝落。同時還要燃燒包谷秸稈、麥草對樹根粗皮熏燒,據說這樣樹以后長得快。過去農村經濟落后,文化匱乏,此俗盛行。在這里可以不吃臘八粥,但必須喂樹,固執地認為只有把樹喂得好才結得好。
臘八節釀醋、釀酒、做臘肉
釀醋。臘八日釀醋的習俗比較普遍。據說臘八日所做的醋,到來年夏天也不會生蟲蛆。湖北人則在臘八這天用臘水煮紅高粱為粥,封入缸中,至來年春天。才用來造醋。
釀酒。臘八日所釀的酒,據說味道倍加清例,而且久放不壞,愈久愈佳。
在湖南沅陵,人們釀糯米酒(用糯米釀槽),稱“臘八糟”,據說此日釀的酒味道甜美,可久藏于窖中,食之可治愈痢疾、腹瀉,還可止煩渴。山西沂州則把吃剩的臘八粥用于釀制黃酒。在粥中摻入酒曲,再加些白酒,入缸封存到春節,正好釀成。
做臘肉。每年自臘八開始,人們就開始屠宰豬、雞、鴨、鵝,或腌或熏,為過年準備臘肉。據說臘肉可經年不腐,是招待客人的絕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