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打春的傳說
經了解,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春節氣打春的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春節氣打春的傳說
中國各地農村人總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這天,鄉人又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春時刻,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幾口蘿卜,這習俗叫啃春。要說這啃春習俗的來歷,還有個神奇的傳說。
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里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后來他看到一個中年人,連聲問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合眼靜坐,口中念念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卜,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著,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卜,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著:“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卜。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伙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伙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里還有許多蘿卜,大伙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后,帶著蘿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啃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志著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
對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譜》中這樣解釋的:“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節氣的特點
立春時最主要的特點是氣溫會回升,天氣會逐漸變暖,日照時間也會變長。在農民們看來,立春的到來,意味著要開始春耕播種了。
立春的前一節氣是大寒,后一個節氣是雨水。當立春時節到來時,我國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等地已經進入了春天,有著春天的氣息,有的地區甚至開起了花朵。
但是,由于我國地區比較遼闊,北方大部分地區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時候才會入春。北方地區入春的時間比南方地區稍晚一些。
立春傳統食物
蘿卜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卜,吃蘿卜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吃蘿卜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卜又稱為“子孫蘿卜”。北方人多愛吃生蘿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紅蘿卜為最佳。
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于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春餅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立春養生攻略
飲食——少食辛辣多嘗甘甜
立春之后飲食忌辣,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油炸等食物。與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后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飲食調養方面應該做到以綠色蔬菜為主。應注意少吃酸味食品,防止肝氣過旺,要適當增加甜味食品,這有利于補益脾氣,避免肝旺而傷脾。所吃食物性宜偏涼,要慎用或禁食熱性食物,以免飲食助長內熱,而發生溫熱性疾病。立春之后宜飲用菊花茶、金銀花等清熱散風,還可喝花茶類,花茶性涼而不寒,較為中和。宜食新鮮蔬菜,如菠菜、芥菜、豆芽菜等。
起居——晚睡早起精神足春捂秋凍要注意
早春時候睡眠上應遵循 “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原則。如何晚睡早起呢?專家認為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時之前上床,到了早晨,可以比冬季起得早一些,到戶外去散散步,放松身體。
另外,初春時節,特別是乍暖還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春捂秋凍,最好不要過早地減少衣物,仍應該注意保暖,防風。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