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歷史典故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天文意義上它標志著春季的開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春節氣歷史典故,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春節氣歷史典故
每當春節期間,農村中到處能聽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鑼春鼓聲,并還伴有節拍的唱詞,原來是有人在打春。
傳說,在明朝年間,有個知府,在上任的頭一年的春天,氣候非常寒冷,而且時間也冷得很長,雖說立春已有個把月了,花草樹木都未看見發芽。知府心想這不是一個好兆頭,他急于想見到樹草花木發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尋找發了芽的樹枝送到知府里。如誰送得早,就有獎賞。次日,便有一個姓吳的和一個姓周的兩個人,找到了幾枝發了芽的楊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門。知府見了,心里自然大喜,認為是送來了吉祥。吳、周兩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賞。
知府又要他們兩人明年更早些來報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吳兩人手持發了芽的楊柳,各入還拿了一面小鑼半邊特制的鼓,一齊來到知府衙門報春。他們一邊敲鑼,一邊唱起自己編的一些好聽的吉利奉承話。知府格外高興,又給了周、吳二人雙倍的獎賞。這樣一來,周、吳受賞的消息傳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來年,其他百姓也仿照著周、吳二人的樣,成群結隊地上衙門報春。
知府見到這樣多的百姓都來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銀錢賞給百姓。知府便對大眾說:報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萬民之福。你們可以拜吳、周二人為師,到各地村莊的鄉親們家里去報春。本府從今后,在立春時節辦個盛大的迎春大會,與民同樂。自從那時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風俗。
立春吃春餅的寓意
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的寓意。立春吃春餅生菜等是立春習俗之一,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
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立春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立春由來
立春不僅是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 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 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 氣溫、 日照、 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 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傲ⅰ笔恰伴_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 三公九卿、諸侯 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后期成書的《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 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 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立春傳統美食
1.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侗静菥V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習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2.春餅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本來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3.蘿卜
所謂的“咬春”重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p>
4.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于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古代悠久,由古時候的春餅演化而來。
立春傳統習俗
1、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
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
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2、迎春
立春時“迎春”也是一項傳統習俗。
舊俗立春前一日由兩名藝人頂冠飾帶沿街高喊:“春來了”,就是傳統的“報春”。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打春
“打春”,是以“鞭打春?!眮怼按咿r耕作”。
春牛有紙牛和泥牛之分,扮作芒神的人用紅絲綢纏扎的鞭子猛抽春牛三下,即為“打春牛”,意為打走春牛的懶惰,督促人們在春回大地之際,趕緊耕種。
4、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
每年的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