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禁火的傳說
寒食節對很多小伙伴來講,還是比較陌生的,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寒食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冷食、掃墓祭祖、踏青春游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食節禁火的傳說,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食節禁火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君主獻公,十分寵愛他的妃于驪姬,決定把君位傳給驪姬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逃到了外國,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國做了君主,即晉文公。
晉文公在落難流亡時,歷盡了千辛萬苦,原先跟著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頭,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著晉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在糧食無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餓得頭暈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為重耳充饑??芍囟隽司骱?,對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賞廠官職,惟獨就是沒有封賞介子推、晉國人民對晉文公表示不滿,編了—-首歌謠,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晉文公聽了歌謠。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見,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勞,便召喚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與母親商量后,認為還是不貪圖升官發財好,于是便同母親一起隱居到綿山里。晉文公幾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來。晉文公便采取燒山的辦法,想把他逼出山??山樽油剖莻€硬脾氣,寧可燒死,也不肯下山。
晉文公在旁臣的建議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從沒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連燒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變成了焦土,可仍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熄滅后,人們發現介子推已被燒死,同時發現了他用衣襟寫就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以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禮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他,改名為“介山”。另外還規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
由于寒食節的時間與清明節相近,大約從唐朝開始,寒食節禁止煙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與祭奠祖先亡靈以及郊游掃墓活動結合,便逐漸與緊相連的清明節融合成為一個節日了。寒食節又叫禁煙火節、禁煙節、冷煙節、熟食節、冷節等,曾一度流行全國各地,尤以山西為盛。
寒食節含義
“寒食”是冬至以后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歷清明前一兩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創設的一個節日。介子推對晉國公子重耳有恩,重耳當了國君(晉文公)后,欲請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不愿,遂躲入山中。
重耳為了逼他出山,遂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未出山。后來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天定為“寒食節”,即要禁火,吃冷食的意思。據唐人徐堅《初學記》卷四《寒食》條所載:禁火的傳統可能在周代就已經存在。寒食節原先延續時間較長,大約一個月左右,后來天數逐漸減少,一月只有數天。唐代詩人元稹《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天,店舍無煙官舍綠?!泵鑼懙木褪呛彻澋那榫啊?/p>
寒食節的淵源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東漢末年曹操、后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流傳全國,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系,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蘊含的介子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節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彼未穲虺肌兑理嵑屠钌崛寺弥泻掣惺隆罚骸耙话傥迦诊L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節的習俗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
2、拜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3、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
4、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