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介子推故事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食節的介子推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寒食節的介子推故事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傳說寒食節,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從臣們采摘野菜野果充饑,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這時,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吃,使重耳度過了難關。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叫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就漸漸忘了。一次,他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他便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進家鄉附近一個大山里過隱居生活。后來,晉文公發現了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他隱居的山里尋找,只見重重青山,蔥蔥樹木,哪能見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上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想,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要背著他母親逃出山外來,這樣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正趕風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數十里,燒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但仍然不見介之推出山來。人們在火息后才看見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中了。
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相見,晉文公更加悲傷。這事傳出后,人們都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有什么意義
1、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2、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饑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后,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請介子推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謝絕了重耳的封賞,背著自己的母親躲進了綿山。后來重耳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似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寒食節吃什么
1、青精飯
又稱烏飯、烏米飯、烏稔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2、寒食粥
寒食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
3、馓子
一種油炸面食,古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大方灑脫;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精巧細致。
4、青團
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寒食節風俗活動
01.寒食
寒食節,在節日中自然是要禁煙火并吃冷食的。雖然從古至今這一習俗廢止過好多次,但不久后又會重新興起,這種習俗在唐朝時期達到巔峰,當時的朝廷不僅沒有廢止這一習俗,反而有更多朝廷中人參與到習俗中來,得到了當時朝廷的認可。
02.祭祖
前邊我們提到,唐朝時期的朝廷比較肯定寒食節這個節日以及相關的活動和風俗,所以,從寒食節剛出現到唐朝認可這段時間內,祭祖掃墓便被稱為“野祭”,也就是“不被承認的祭祖儀式”的意思。
唐代時期,《開元禮》卷八十七的名字便為“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意思就是指明了政府對寒食節祭祖習俗的支持和肯定,在這之后,這一風俗才去掉了“野祭”的名字。
不僅如此,唐朝還將這項活動發揚光大,從百姓的祭祖慢慢發展到朝廷參與祭拜孔廟、先賢,規模也更加宏大。
03.踏青
插柳踏青又稱作踏春,因為一般都是在春天萬物復蘇的季節選擇出游,故有此名。這一習俗的來源并不可考,不過卻在中國文化蓬勃發展與輝煌的唐宋時期達到巔峰。
宋朝時,李之彥曾在《東谷所見》中談到寒食節踏青的事:“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
可見這一踏青習俗是祭典之后的休閑項目,并且不是單人出行,而是眾人一同游玩,更加富有情調。
到了明朝時期,游玩的人數已經非常多了,根據當時《帝王景物略》中的記載,在節日時期踏青的人甚至數以萬計,坐馬車的,騎馬的,步行的,比比皆是。
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曾經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可見在很久之前,民間就已經有了“插柳”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