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在飲食文化方面有哪些習俗
傣族文化具有濃厚的亞熱帶風情,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傣族在飲食文化方面有哪些習俗,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傣族的飲食習俗
傣族的飲食與飲食結構由其居住的環境決定,因炎熱所致,味喜酸、辣、苦(涼),三者皆可助開胃化食,消暑解毒殺菌。其食物種類極為繁多,除庭園種植和家庭飼養的物產以外,山野河流所產,似乎都可入食,戲言:“凡是綠的都是菜,凡是動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異之物如螞蟻蛋、蟬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為傣族喜愛的食品,使外人驚異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別講究佐料的配制。
烤類食品的配料必具備香茅草。香茅草是一種用來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綠草本植物,分布于熱帶河谷地區。燒烤時,將蔥、蒜、姜、辣椒、鹽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內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鮮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進行燒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內部不熟,同時使香茅草的香味隨油浸進食品。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魚、烤竹鼠、火燒乳豬、烤花蜘蛛、烤竹筍。
傣族每餐都喜喝湯,常見的有“雜菜湯”、“酸筍湯”、“干腌菜湯”。所謂雜菜湯,即以多種蔬菜摻與青椒、酸湯同煮,湯汁酸辣開胃,待客的傳統雜菜湯必須具備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筍作為配料煮湯是傣族煮類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鮮美。油炸類食品中較特別的是炸干黃鱔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帶傣族婦女于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間捕捉鱔魚,將新鮮鱔魚置于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凈外表后再剔去內臟,內外涂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鹽,曬干保存備食。傣族愛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類粑粑。
西雙版納傣族常在傣歷新年時制作,用以待客和賧佛,以石梓花為傳統的配料。用野芭蕉葉包好,豎于甑內蒸熟,這種粑粑呈褐黃色,自帶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帶傣族則用名為“麻脆藥”的植物塊莖做麻脆粑粑。涼拌類食品是一道開胃的居家菜肴。蔬菜瓜果類、螞蟻蛋、嫩蟬等昆蟲類以及生肉、生魚、生血等皆可作為原料,配料則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蔥、蒜、野姜、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較具特色的涼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魚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膽汁配制,先將牛苦膽整個煮熟,將膽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種佐料而食,味苦而涼,西雙版納、德宏、耿馬一帶的傣族喜食,認為宰牛不吃“撒撇”等于沒殺,其也是待客的風味菜。剁生也多是取新鮮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時,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醬。剁的過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調料殺菌。
大型節慶時每戶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這種傳統菜肴的制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進食,認為男性喝酒,可以殺菌。
傣族喜酸,故腌制的咸菜除了菜類腌得酸辣外,連豬肉、魚、火雀等肉類也具備同樣的味道,食用時味鮮甜帶酸,肉質極有彈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魚肉、蟹肉、嫩蟬等配野姜、蒜、蔥、青椒舂成醬泥,作為糯米飯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醬、花生醬、青菜醬、螃蟹醬、蟬醬、竹筍醬、魚醬、青苔醬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種類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開后食用,柔軟香甜,是待客佳品。此外還有扁粽,叫“毫多索”,是節日食品,拌紅糖、蛋黃、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葉包的粽子,叫“毫棟貴”等。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進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調別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義的“傣族風味”。
傣族傳統菜的介紹
酸角
冬春兩季,天高云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類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C—24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都能正常生長。
火燒魚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臟,洗凈,將蔥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制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后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
酸肉
傣族傳統風味菜肴,用牛肉經過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制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凈,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腌牛頭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其制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凈,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涼菜,脆嫩酸香、麻辣清涼。
普洱茶與傣族民俗
思茅地區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連、瀾滄、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東、鎮沅等縣,1990年人口12.6萬人,西雙版納州27萬人。傣族喜愛飲茶,在住房內設有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架有鐵打的三腳架。昔日的景谷傣族土司家還有專為土司燒茶的“茶房”,在勐臥大寨有一戶種的一份田是土司授予的“茶房田”,種煮茶田的這戶人家專管為土司煮茶倒水。江城土卡河的傣族男女雙方相互有感情后,要告訴父母,由父母代托媒人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去說親都要捎帶一些煙、酒、茶等禮物。西雙版納傣族訂婚的聘禮,一般男方以蠟條兩對,禮銀40至100元,大小不等的銀碗兩個,“蕃歡”筵席若干桌、檳榔一串、茶兩瓶、鹽一瓶、糖四瓶。舉行結婚儀式時,由媒人及親友偕同新郎捎帶宰殺的全豬一頭、酒二十斤、蠟條兩對、檳榔一串、茶、鹽、糖各若干,以及和贈給新娘的衣裙、包頭等,前往女家迎新。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總是有茶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