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飲食五條健康守則
春節期間,在這盛大的節日里盡情吃、喝、玩、樂,為了健康與快樂同行,天下養生網提醒,春節7日要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確保身心都健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飲食五條健康守則,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春節飲食五條健康守則
一、節制飲食
春節期間各種美味佳肴擺上人們的餐桌,喜慶的氣氛容易使人們忘記了節制飲食和疾病的禁忌,導致某些與飲食有關的疾病發生或舊病復發,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胃腸疾患、胰腺炎、膽囊炎等,損害身體健康。因此,要避免暴飲暴食、貪食油膩食品及大量飲酒等,應清淡少油膩,葷素合理搭配,飲食有節。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以免引起肝炎、腸道感染等消化系統疾病。
二、適度娛樂
節日里親朋好友不免要聚在一起打打牌、玩玩麻將、跳跳舞、唱唱卡拉OK、看看電視及上網聊天、玩游戲等娛樂活動,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豐富節日生活。娛樂 有利于人們放松心情,但也要把握娛樂“尺度”,謹防由于娛樂過度導致意外麻煩,給歡樂的節日添加不必要的煩惱。特別是愛好上網的人們無節制地玩游戲、聊 天,喜歡打牌、打麻將的人們沉湎于牌桌、麻將桌前,很容易導致精神疲勞,破壞人體生物鐘及降低機體的免疫力,誘發某些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因此,節 日期間娛樂要選擇適當的娛樂方式,有節制地玩樂,勞逸結合,爭取玩出好身體、好心情。另外,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盡量保持平時的作息習慣,睡眠過多易 導致疲勞和生物鐘紊亂,睡眠不足易誘發某些疾病發作或使病情加重。
三、注意保暖
春節期間,氣溫較低,容易引起傷風感冒和加重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以防罹患感冒或舊病復發。如果患了感冒,最好在家中調養,不宜外出走親訪友和參加娛樂活動,這樣既有利于病情恢復,又能避免將病傳染給他人。
四、春節旅行時如何預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1、乘客要衣著舒適,注意保暖,不要出汗后隨意脫衣服。
2、適當在途中利用列車到站的空隙下車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3、乘客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在車上吸煙和隨地吐痰,如需吐痰,用紙巾包好,然后再棄置。
4、避免春運時搬運行李后及手扶車廂等物品后,用手觸摸眼睛、鼻和口。
5、乘車時出現發燒、咳嗽等類似流感癥狀時應主動戴口罩,并盡早診治,尤其是兒童、長者及慢性病患者。
6、建議每年冬季,在春運開始前做好流感疫苗接種工作。
五、春運期間應注意什么?
冬春交替季節,是一些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在春運期間,人員的流動性大,各地的候車(機)廳和各種交通工具人員擁擠,給一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提供了機 會。因此,您一定要隨時關注自己的健康,如感到身體不舒服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并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避免接觸他人,以免造成疾病的傳播。
六、春節居家和聚會時應注意什么?
1、去朋友家做客,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洗手。
2、如果您出現了感冒癥狀,盡量不要外出,也避免近距離接觸老人和孩子
3、保持家里和聚會場所室內空氣流通。
4、個人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時應主動戴口罩,并盡早診治。
5、享受春節假日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時,必須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注意預防由飲食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應做到:
(1)采購食品時,尤其是直接食用的食品,務必到正規的營業網點購買,不要購買無證、無照商販的動物食品和熟食品。應選擇新鮮食物,不要購買病死的家禽、家畜和不新鮮的水產品。
(2)家中自辦宴席,對加工、貯存食物要生熟分開,隔餐和隔夜的熟食品必須徹底加熱后食用。
(3)不喝生水,不食用未清洗的瓜果、蔬菜,不生食海鮮。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剩飯剩菜食用前一定要燒熟煮。用冰箱暫時存放的食物應盡快吃完,冷凍食品進食前要加熱再食用,不能把冰箱當作食品的保險箱。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如家中出現腹瀉患者,一定要對病人嘔吐物和排泄物進行徹底消毒,特別應注意餐具的清潔、消毒,并最好與其他人的餐具分開食用。
(5)不吃發芽的土豆、未炒熟的扁豆、生豆漿等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食物。
(6)凡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或不明原因持續發熱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春節美食
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里,“餃子”是奔騰的“大動脈”,缺之不可。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一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才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油角
油角是廣州家常小吃的一種,各個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換成蔬菜即可。在廣東過年,油角少不了。以前,離春節還有十天廿日,家家戶戶就要開油鑊,炸煎堆油角了。開開油鑊炸些煎堆油角,是為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鑊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糍粑
糍粑同樣也是春節里一道可口的點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為盛行,全家人高高興興的一起打糍粑為春節做準備,其樂融融。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后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春節起源及歷史
中國農歷新年稱為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象征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于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春節來歷的民間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傳統習俗
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3、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