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兩種做法
臘八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話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而臘八是我們過年的前奏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粥的兩種做法,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臘八粥的兩種做法
方法一
【材料】:大米50g,黃小米50g,粘黃米50g,糯米50g,秫米50g,紅小豆100g,蓮子100g,桂圓100g,花生米100g,栗子100g,小紅棗100g,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蓮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沒,再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約1小時,蒸熟取出備用。
2、將桂圓去掉皮、核,只要肉;將栗子剝掉殼及衣。
3、鍋內放入適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紅小豆、花生米、小紅棗洗干凈倒入鍋內煮,待煮成半熟時,再將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洗干凈倒入鍋內一起煮,待鍋開后,再用微火煮。將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時,把蒸熟的蓮子倒入粥內攪拌均勻,開鍋后再煮一會移下火來,盛入清潔消毒的鍋內,撒上白糖。
方法二
【材料】:圓糯米150克,綠豆25克,紅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圓25克,紅棗25克,陳皮1小片。
【調料】:冰糖75克,
【制作方法】:
1.先將所有材料用水泡軟,洗凈,
2.粥鍋內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開后,轉中火煮約三十分鐘,
3.放入冰糖調味即可食用。
臘八粥的配料比例
蓬來米占百分之四十,糯米占百分之二十,青菜占百分之十,胡蘿卜、花生各占百分之五,豆腐、油條占百分之五,白果、蓮子、芋頭三者占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要。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熱,再放米炒過,隨后將炒過的米放進熱水鍋里煮,就可將花生等材料放進去。整鍋臘八粥有黃亮的油條、白色的豆腐、紅色的胡蘿卜、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色彩鮮明。
臘八粥的來歷
其實臘八粥跟釋迦牟尼有關,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無所獲,一天在河中沐浴時,吃了牧女蘇耶妲送的乳糜,恢復了精力,在畢缽羅樹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來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也為了感謝牧女,于是僧人們在臘八這天手捧缽盂,到街上化緣,將化來的米、棗等煮成粥,發給挨餓的人們。從此每年的臘八喝臘八粥。
喝臘八粥還有一個來歷,就是源自臘八赤豆打鬼,據說臘八這天,鬼怪出來作祟,只要用紅豆擊打他們,他們就不敢靠前。后來赤豆打鬼演化成了赤豆熬粥,祛病鎮邪的說法。
臘八粥是什么節日
臘八節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而成的粥。“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蕓豆等)。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于佛教。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并延續至今。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清《房縣志》卷十一《風俗》稱,“臘八日,以米和麥豆及諸蔬果作粥,謂之臘八粥。果木有不實者,以斧斫樹著粥于穴,問曰:‘結不結,枝壓折。’謂之‘喂樹’。”
吃臘
八粥是為了紀念誰其實臘八粥跟釋迦牟尼有關,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無所獲,一天在河中沐浴時,吃了牧女蘇耶妲送的乳糜,恢復了精力,在畢缽羅樹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來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也為了感謝牧女,于是僧人們在臘八這天手捧缽盂,到街上化緣,將化來的米、棗等煮成粥,發給挨餓的人們。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由于牧牛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后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以五谷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相沿至今。此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臘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產而有不同。有配合初八日,以八樣東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蘿卜、青菜,為不可少的三寶。此外,還有花生(或黃豆)、蓮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頭等食材。若要再增加食材,可放四川木耳、紅棗、素豆餅,不可放素火腿、香菇。現在的臘八粥的配料是依個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綠豆、紅豆、蓮子等。
吃臘八粥的意義,除了有紀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開悟的意義,還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合作、營養、淡泊、方便、感恩、歡喜(以粥代茶)、結緣等意義。天津民俗在臘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結緣豆。因此做一詩:“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聲生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