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五大飲食習俗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冬至五大飲食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冬至五大飲食習俗
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么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湯圓
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yǎng)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赤豆粥
粥為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
天寒地凍的嚴冬,吃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yǎng),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冬至吃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面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養(yǎng)生進補的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
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
醫(y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yǎng)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
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于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時節(jié)養(yǎng)生方法
冬至時節(jié)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少食多餐,注意“三多三少”,即多: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少:糖類、脂肪、鹽。
1、御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yǎng)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2、養(yǎng)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yǎng)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fā)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yǎng)腎臟十分重要。
3、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yǎng)生亦應適當補養(yǎng)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guī)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冬至的養(yǎng)生食物推薦
1. 燕麥
具備降膽固醇和降血脂的作用,這是由于燕麥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這種可溶性的燕麥纖維,在其他谷物中找不到。
2. 洋蔥
洋蔥含有環(huán)蒜氨酸和硫氨酸等化合物,有助于血栓的溶解。外國人特別愛吃洋蔥,他們經常用洋蔥搭配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以解油膩。
3. 玉米
含豐富的鈣、磷、鎂、鐵、硒等,及維生素 a、b1、b2、b6、e 和胡蘿卜素等,還富含膳食纖維。常食玉米油,可降低膽固醇并軟化血管。煮玉米,是最簡單的做法。
4. 山藥
山藥有 " 神仙之食 " 的美譽,其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 ; 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
5. 海藻
素有 " 海洋蔬菜 " 的美譽,其低熱量、低脂肪的特點令營養(yǎng)學家關注。 6. 銀耳:銀耳滋而不膩,為滋補良藥,其富含膳食纖維,可加強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吸收。
冬至節(jié)氣養(yǎng)生攻略
1、穿衣要保暖
冬至后,天氣更加寒冷,尤其是北方,天寒地凍,南方氣溫雖不算低,但寒溫不定,且室內室外一樣冷,常有陰雨濃霧,空氣潮濕,因此人們早就養(yǎng)成了通過增添衣服來抵御寒冷。老年人,體質普遍較差,自身活動能力及抗寒能力減弱,在穿衣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感冒著涼,從而繼發(fā)其他疾病。因此,冬至時節(jié),老年人選擇冬裝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和動作乏力的現象,因此,選擇寬大松軟、穿脫方便的冬裝也很重要。有關節(jié)炎、風濕病患者,可在貼近肩胛、膝蓋等關節(jié)部位用棉層或皮毛加厚。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2、起居勤曬被
冬至時節(jié)要勤曬被褥。勤曬被褥有很多好處。首先,可避免潮濕;其次,被褥上的細菌和微生物在人體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極易繁殖。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再次,經日光曝曬后的被褥更加蓬松、柔軟。冬季,人在睡眠期間因肌體抵抗力和對寒冷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風等癥狀,穿上睡衣則能預防疾病,保護身體健康。由于睡衣寬松肥大,有利于肌肉放松和心臟排血,可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穿睡衣應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因為睡衣直接與皮膚接觸,因此不宜穿化纖制品,其面料以自然織物為佳,如透氣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針織布,柔軟的絲質料子。
3、慎防“寒從腳下起”
傳統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抵御寒冷的能力較差,而腳掌與上呼吸道黏膜又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旦足部著了涼,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毛細血管的收縮,導致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潛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虛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等癥狀。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步,如參加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