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飲食風俗是什么
新疆這個少數民族大家都家喻戶曉,但它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新疆飲食風俗是什么,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疆飲食風俗是什么
與漢族相比,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食物制作的明顯特點是烹飪方法較簡單:一是用料簡單。常用的食物原料有麥面、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蒜、西紅柿、辣椒、白菜、芹菜等,調料主要有鹽、孜然等;二是食品種類不多,但獨具特色。如肉食中以羊肉為主,幾乎所有的烤食、煮食、炒食烹飪中都以羊肉為佳品。
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民族,主食以小麥面為主,兼食稻米、玉米面等。日常飲食品種有馕、餅、饃、家制糕點、拌面、炒面、燴面、餃子、包子、餛飩等。喜吃羊肉,愛喝酸奶、奶茶等。維吾爾族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烤馕和烤羊肉。
回族的油香、粉湯等也很有名。錫伯、滿、達斡爾等民族在飲食習慣上有相同之處,食豬肉,忌食狗肉,愛吃并自制腌咸菜,肉食制作方式以煮、烤為主,較少炒食。俄羅斯、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家制糕點種類繁多,香甜誘人。
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為主,植物性食物較少。牧民們一般夏秋兩季主要飲食鮮奶、酸奶、奶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兩季主要是肉、干酪、奶酪、酥油與面食。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奶茶。哈薩克族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種食品。米面食有馕、油果、抓飯、炒麥仁等,還喜歡喝馬奶。塔吉克人常用牛奶與酥油、面或米煮成各類食品,忌食馬肉。
茶在各族群眾的飲食中都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制成的奶茶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經常食用的日常飲食之一,既解饑渴,又增加營養。哈薩克族有諺語曰:“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無茶則病”,可見茶之重要。
茶葉一般是茯茶,現在花茶和紅茶的消費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維吾爾居民多喝藥茶,即將茶與當地特有的植物、礦物質混在一起,共同沖泡,制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壽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藥。
新疆飲食一般被分為“清真”和“非清真”兩類;餐館則分為“清真餐館”和“漢餐館”兩類。吃漢餐的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絕不吃漢餐。清真餐飲是新疆大眾型飲食,普及面大大超過了非清真餐飲。
用餐方式上,餐具過去多是木制,現在城鎮改用瓷器及銅、鐵、鋁、不銹鋼等金屬器具,農村還常見木制餐具。城市居民大都有餐桌、椅,坐于桌旁就餐。農村居民多是在院內地面或屋內炕上鋪一潔凈的餐布,家人圍坐而食。用手抓食仍是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常用的方式。吃清燉羊肉等大塊肉必須借用刀子切割,再用手抓食。
在新疆,面食中以馕、薄皮包子、馓子等最具特色。馕是維吾爾人的主要面食,也為新疆各民族所喜愛,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馕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面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揉透,稍發后制成面坯貼在馕坑壁上烤制。
馕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筑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馕的品種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馕、油馕、窩窩馕、芝麻馕等。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于攜帶,適宜新疆的干旱氣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維吾爾人的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塊馕蘸鹽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頭偕老。
新疆飲食習慣
新疆人民的主食種類很多,不下數十種,并善于用肉制作各種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主要有下列一些品種。
1、馕。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馕的歷史很悠久。馕是用馕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
2、油塔子。維吾爾族群眾喜食的一種面油食品。它色白油亮,層次很細,香軟油多而不膩。油塔子的制作十分講究,先用溫水加酵母把面和好,發約一個小時,然后將面平鋪在案板上搟薄拉開,越薄越好,抹上羊尾油,入籠蒸。油塔子不僅是維吾爾族待客的一種上乘主食,也是街頭的風味小吃,在新疆城鄉這種面食到處可見。
3、抓飯。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大多數群眾最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維吾爾語稱“婆羅”,是用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食油等原料作成的飯。因吃這種飯時多用手直接抓著吃,故俗稱“抓飯”。抓飯的種類很多,除用羊肉做抓飯外,還有用牛肉、雞肉、葡萄干、杏干、雞蛋、南瓜等作輔料做成的抓飯,都有不同的特色。抓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不僅是維吾爾族群眾家里常吃的美味佳肴,也是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4、拉面。維吾爾族日常主食之一,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維吾爾語稱“來格曼”,是用水和面,拉制而成,呈圓條狀,拌菜吃。拉面的面柔韌細長,圓潤滑爽,吃起來別具風味。
5、湯面。維吾爾族日常的面食之一,品種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熱”。這種飯和面時要放雞蛋,面要搟得很薄,然后切成細條,一般用羊肉湯下面,另外將肉切成塊或作成丸子,下到湯里,并放一些西紅柿和香菜,這種湯面湯鮮、面軟,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能消除疲勞,增進健康。
6、曲曲兒。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類似漢族的餛飩。先將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洋蔥末、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許的水拌和成餡。將和的面搟成薄片,切成方形片,將肉餡包在面片里。然后將曲曲兒下到肉湯里,湯里放些揉碎的薄荷葉或香菜末。皮薄餡嫩,散發出特有的香氣,風味別具特色,十分爽口。
7、 沙木薩(烤包子)。是維吾爾族喜食的傳統食品,是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的佳品,也常用來作為紅白喜事時互相饋贈的禮品。在新疆廣大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隨處可見,不僅深受維吾爾人的喜愛,也深受新疆其他民族的喜愛。沙木薩是在馕炕里烤制的,用未經發酵的面做皮放餡四邊折合成方形。餡用牛羊肉丁、拌少許洋蔥、孜然、精鹽、胡椒粉和水拌勻而成。將包好的“沙木薩”貼在馕坑里,十幾分鐘即可烤熱,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8、帕爾木丁。是維吾爾族傳統的風味食品。它的餡同“沙木薩”,做皮的面里要摻雞蛋和油。皮搟成圓形、放餡包成馬鞍形,沾醋貼在馕炕里,烤約20分鐘,烤熟后色澤金黃悅目,皮酥脆,肉鮮嫩,嚼之香酥爽口。薄皮包子所用的原料與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搟得十分薄,蒸熟后透過皮幾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餡,其特點是皮薄肉嫩油多,吃時猶如包子皮溶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
9、薄皮包子。除單獨食用外,還常和抓飯在一起混合吃,稱為抓飯包子,這是維吾爾人上等飯食之一。維吾爾族還有一種風味獨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蘆包子),餡用葫蘆(這種葫蘆,脖子長、皮呈醬黃色、略帶甜味,是維吾爾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許洋蔥、精鹽、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這種包子餡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順嘴往下淌。每當這種葫蘆上市,維吾爾族便開始做這種包子,秋季還儲存葫蘆,以備冬季食用。
10、烤全羊。維吾爾人利用烤、燉等方法,可以用肉制作出多種各具特色的風味儀器。烤全羊,是維吾爾族的一大傳統名肴。在烏魯木齊、喀什、和田等地的巴扎爾都可聞到它特有的香味。烤全羊不僅是街頭的風味小吃,而且也是維吾爾人招待貴客的上等佳肴,現在也成為高級筵席中的一道佳品,倍受中外客人的青睞。
11、烤羊肉。維吾爾族將烤肉稱為“喀瓦普”。維吾爾族烤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爾喀瓦甫”(馕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馕托肉)。其中烤羊肉串,是維吾爾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也是維吾爾族待客的美味佳肴。這種肉食不僅深受新疆各族群眾喜愛,也深受關內一些地區漢族群眾歡迎,現在關內很多地區都有烤羊肉串了,可以說烤羊肉串以它獨特的風味成為風靡全國的一種小吃。
12、清燉羊肉。維吾爾族最具原始風味的傳統飲食之一。將新鮮羊肉剁成大塊,下鍋燉,水沸后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鹽和洋蔥,不放其他佐料。為了增加口味,有時也放一些黃蘿卜、恰馬古(蔓莆)、西紅柿以及芫荽等,這樣燉的肉,湯更加鮮美。通常維吾爾族群眾在吃完羊肉后,還要喝上一碗肉湯,以佐消化。
13、面肺子、米腸子。維吾爾族群眾不僅能用牛羊肉做出種類繁多的風味食品,而且還能以羊的內臟作原料,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灌面肺、灌米腸就是代表。面肺和米腸是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現在這種獨特的風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作法是,首先將羊肺、羊腸洗凈,羊肺里灌清油、面漿、雞蛋等,腸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腸油加佐料與大米攪拌加水的餡,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軟嫩、灌米腸糯鮮,香噴可口,風味獨特。
14、清燉羊頭、羊蹄。維吾爾族帶有原始風味的一種小吃。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簡單,取新鮮羊頭、羊蹄、燒去全部羊毛,洗干凈,去掉羊角和羊蹄殼后,放入鍋內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蘸鹽吃。它以風味獨特深受新疆各族群眾的喜愛,在新疆廣大城鄉到處可見到這種小吃。
15、闊爾達克。維吾爾族用羊肉、黃蘿卜、土豆等燉的一種菜,是維吾爾族在喜宴、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友的一種理想食品。將羊肉垛成小塊,放鍋里炒,放少許洋蔥、花椒、姜等調味品,然后放入黃蘿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燉。這種菜味美,香氣四溢,色彩豐富,一般常用馕來就這種菜吃。
16、馓子。維吾爾等民族的節日食品。是將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細條,放油鍋里炸,使其形狀呈大半圓狀,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擺放在盤內,圍擺成多層圓柱形,形狀美觀、色澤黃亮、酥脆爽口。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制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新疆飲食禁忌
在飲食上,新疆穆斯林 禁食豬、狗、驢、騾肉和猛獸猛禽的肉,忌食未經殺而自死的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這些禁忌源于伊斯蘭教,現已演變為生活習俗。所以,如果與新疆朋友一起吃飯時,要注意尊重其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