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五大飲食風俗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寒的五大飲食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小寒的五大飲食風俗
1、吃臘八粥
因為臘八節的時間點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間,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小寒這一天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的食材很多,像北方的臘八粥有黃米、紅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紅糖、白糖、葡萄干點綴。
2、吃黃芽菜
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中,舊時天津地區喜歡在小寒日吃黃芽菜。黃芽菜又叫窩心白菜,屬于大白菜的一個類群,古時候黃芽菜是北方大棚、南方露地,秋種冬收的珍稀名貴新菜種。加上古時候的條件有限,所以人們才會想出吃黃芽菜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3、吃糯米飯
俗語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廣東地區流行小寒、大寒吃糯米飯驅寒的習俗。傳統的臘味糯米飯固定的食材除了糯米、臘肉、臘腸和花生,還有在糯米飯中添加香菇、蝦米、瑤柱、香菜、叉燒、魷魚等等。一般糯米飯都是在小寒、大寒早上吃,但是由于要上學、上班,沒有時間,所以都改到晚上吃。
4、吃菜飯
古時候的南京人對小寒特別重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慢慢淡化了。但是小寒節氣吃菜飯的習俗還是很流行,貧寒人家或是困難時期,菜飯就是青菜加油鹽煮米飯;條件好的,則佐以咸肉、香腸、火腿、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
5、吃羊肉
民間傳說“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蘿卜”,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而羊肉也是小寒節氣中的一種流行的傳統食物。羊肉是溫熱食物中性價比最高的,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卜一起煮,吃起來不但不會上火,還可以暖暖地過個冬天。
小寒食譜
1.山藥羊肉湯(有補脾益腎,溫中暖下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0克,精鹽3克,味精適量。
做法:將羊肉去筋膜,洗凈,略劃幾刀,再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將蔥、姜洗凈,蔥切成段,姜拍破。淮山洗凈,將羊肉、淮山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澆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蔥白、生姜、胡椒粉、黃酒,轉用小火燉至羊肉酥爛,撈出羊肉晾涼。將羊肉切成片,裝入碗內,再將原湯除去蔥、姜,加精鹽、味精,攪勻,連淮山一起放入羊肉碗內即成。
2.太子參燉鵪鶉(有補五臟、益中氣的功效)
材料:鵪鶉肉250克、瘦豬肉100克、黨參15克,淮山30克,桂圓肉10克,枸杞子15克,芡實10克。
做法:將鵪鶉肉、瘦豬肉洗凈,切塊,黨參、淮山、桂圓肉、枸杞子、芡實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煮1.5小時,調入精鹽即成。
3.遠志棗仁粥(有補益肝腎,養血安神的功效)
材料:遠志10克,酸棗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遠志、棗仁、粳米洗凈。粳米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遠志、棗仁,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成。
小寒節氣養生要點
防胃病
由于小寒之后的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所以很多人的腸胃功能在這個時候都會不怎么好,受到寒冷的刺激,容易出現胃痙攣等不適癥狀。因此在小寒期間,我們應該注意做好胃部的保暖,常吃一些溫熱的食物,這樣能減少胃病的出現。
防感冒
小寒期間氣溫降低的比較多,有一些人由于沒有及時的添加衣服,所以會狐臭小感冒問題。特別有一些人本身的體質就不好,感冒如果沒有及時的治療,可能還會引發肺炎和哮喘等疾病。建議大家要做好保暖工作,穿的厚實一點,避免感冒的出現。
防關節痛
其實寒冷本身是不會導致關節炎的,但是已經患有關節炎的人實在受到了寒冷的刺激之后,關節會有明顯的癥狀。建議大家在平時要多穿一些衣服,特別是關節的位置,可以佩戴上護膝,不要進行一些太過激烈的運動,這樣是可以保護關節的。
小寒日常養生技巧
1、運動調養:
俗話說“冬煉三九”,到了小寒,也是一個鍛煉的好時機,但此時運動應在日出后才開始體育鍛煉,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運動,待身體暖和后再脫掉厚重的冬衣進行體育鍛煉。
運動要適度,莫要大汗出,以養胃氣;而鍛煉后要及時穿衣,避免寒邪侵襲。運動項目可以選擇長跑、跳繩、踢毽子等。
2、飲食調養:
小寒正處于隆冬的十二月,此時土氣旺,腎氣弱,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另外,所謂“三九補一冬”,小寒時節,可適當進補,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3、起居調養: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因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肩頸部、腳部等容易受涼的部位的保暖,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小寒養生妙招
1、飲食調養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可適當多吃,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辛辣為好。
2、穿衣助手
小寒過后,即將進入“三九天”,在應對嚴寒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實而忽視了頭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視為無足輕重的東西。嚴冬季節,尤其要注意頭部的保暖。
3、起居作息
小寒時節,氣候寒冷,需要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但要講究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室內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平時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